冷门战役,过于诡异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1-15 10:24:58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主张退敌 李谷)

周世宗柴荣攻打后蜀不利,以宰相李谷为首的一大批士大夫劝柴荣撤军,希望皇帝可以及时止损,亡羊补牢,但是周世宗非是不听,一定要把这场没有太多胜算的仗打下去。

休养生息,说你守成懦弱,四向征战,说你穷兵黩武,你对文官好点,说你耳根子软,被士大夫集团架空了,你不听他们的话,那早晚史官给你记上一笔刚愎自用的烂账。

无论做对还是做错,无论怎么做,都会遭人非议,这就是君王的命运。

既然规律就是如此,那么柴荣,他反倒也不在乎了。

朕不是狡诈的朱温,朕不是自负的李亚子,朕不是卑躬屈膝的石敬瑭,朕也不是教子无方的刘知远,朕是柴荣,朕也做过普通人,做过百姓,做过别人的义子,朕还经过商,做过府尹,战场上杀过贼寇,多年来水里进火里出,澶州办差,外省民间闯出来的铁骨头,硬汉子!

你们士大夫们读过的书,我都读过了,你们士大夫们没有读过的书,我也读过了,朕当年在巴公原顶着万箭齐发,和契丹人斗了三天三夜,朕都没怕过!我还怕他蜀道天险,小小孟昶!

全军听令,龙纛向前,给我压上去!压上去!

就这样,柴荣以极大的军事代价,巨量的兵力,以及极高的后勤支援,终于在前线打开了一道突破口,进而攻陷了后蜀的秦州和凤州。

甚至,不仅秦州和凤州,就连成州和阶州,也被顺道拿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对后蜀的作战中,涌现出了两员名将,一个叫做王景,一个叫做向拱,这俩人也是前线的实际指挥者,是统军将领。

这两个人,很具有典型性。

我们来看记载:

《宋史·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王景,莱州掖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少倜傥负气。

(平蜀之功 王景向拱)

这两段记载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王景这个人,风流倜傥,玩世不恭,好勇尚武,还患有汉高祖综合症,不事生产,不喜欢参加劳动。

而向拱呢,他的情况和王景也差不多,为人不拘小节,心气很高,志向就是在乱世中做豪侠。

王景和向拱,都是那种很有个性,很有想法,很难控制的武人。

沼泽地孕育不出白玫瑰,混乱无序的五代十国,孕育出来的武人,那同样也大都天生带有混乱无序的特质,而柴荣的治下,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武人武夫,甚至就连他最信任的赵匡胤,后来也背叛了他,夺走了他的江山。

但是至少,柴荣活着的时候,他能对这些武人们起到一个很好的压制和掌控效果,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柴荣的驭人能力,那是真不一般,毕竟如王向之流,那不是谁都能驾驭的了的。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而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这就说明,做领导可以缺乏很多能力,但是唯独不能缺少用人的能力,就算不能用人,至少也要会调理人,如果连调理人都调理不好,那肯定早晚下岗。

四州丢失,后蜀的孟昶吓坏了,可以说是举国震动,大家的脸上都很不好看。

当时的形势,对柴荣来说那是极好的,因为最难啃的秦州和凤州已经拿下来了,那再往里打,那就是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几天时间您就能听到这样的播报:

“成都站,到了”

不过谁也没想到,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周世宗却突然叫停了后周军队对后蜀方面所有的军事行动,甚至把打仗的时候俘虏的后蜀士兵全都释放了,让他们自行决定去留。

你要留下呢,那你就应征入伍,成为我后周将士,你要是不愿意,发给你盘缠干粮,爱干嘛干嘛去。

(后蜀江山 危在旦夕)

要知道,后周攻打后蜀之战,是柴荣自高平之战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对外扩张战役,打了好几个月,投入了不小的兵力,消耗了很多的粮草,后周君臣的精力全都扑在这上边了,现在刚刚拿下后蜀四州,这就不打了?

闹呢?玩呢?开玩笑呢?费了老鼻子力气争取来的灭亡后蜀的天赐良机,就这么不要了?

是的,朕说不打,就是不打了。

这不是周世宗害怕了,犹豫了,不是他任性,不是他胡闹,不是他反复无常,而是周世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人生在世,想要永垂不败之地,诀窍在于,一定要为自己留一条最后的退路。

当然了,也许你永远都走不到那一步,也沦落不到那个境地,但是这条路,一定要留好。

倾巢而出取后蜀天下,那当然是手到擒来了,但是周世宗不得不考虑侧翼的南唐和北汉,到时候自己后蜀是拿下来了,可是都城大梁恐被偷袭,那可真是酿成巨祸,自己在中原就失去了大本营,没了立足之地,得到后蜀又有什么用呢?难不成自己要做第二个孟昶么?

柴荣没有迷失自我,他内心的秘密到这一刻终于可以昭示众人,那就是,他攻打后蜀的目的,压根就不是为了占领蜀地,灭亡后蜀,至少现在不是时机,他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只是为了巩固后周和后蜀之间的防线。

因为,只有巩固好了这道防线,让后蜀无从偷袭,周世宗才能放心大胆的执行他真正的军事行动,那就是讨伐攻灭南唐。

秦州和凤州以前在后蜀的控制下,这俩州,跟后周就隔着一座山,这对后周来说太危险了,后周被后蜀牵制的太厉害了,从高平之战的时候,周世宗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秦州和凤州拿不下来,那么后续后周就很难放心大胆的开展对外的军事行动。

周世宗要打南唐,可是后蜀掌握了秦州凤州,这就好像孟昶手里拿着一柄随时可以偷袭周世宗后背的斧头,所以在打南唐之前,周世宗必须把孟昶手里的这柄斧头给夺过来,解决这个后顾之忧。

(以退为进 柴荣)

而且只要把斧子夺了过来,孟昶就失去了他的大杀器,主动权就掌握在了周世宗的手里,秦州和凤州拿下不说,成州和阶州也尽在掌握,周世宗更是对这四州施以仁政,免除了这四州大部分的徭役和赋税,因此民心依附。

这四个州,是后蜀防御后周最重要的城池,四州的丢失,就代表着后蜀在军事形势上落入了极大的被动,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被后周消灭,只剩时间问题。

这时候人们才明白,决定要打仗之前,周世宗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打南唐,一个是打后蜀,明面上看,周世宗选择了攻打后蜀,但其实,周世宗真正选择的是攻打南唐,他攻打后蜀,不过是为了攻打南唐做铺垫而已。

难能可贵,周世宗可以在“一举消灭后蜀”这种巨大的诱惑下,选择了暂时的放弃。

诚然,如果过分沉迷于手段和眼前的满足,最后总会不可避免的忘掉最初的目的,这正是柴荣饱受后人好评的地方,他的心境,那不是一般的高。

与此同时,成都皇宫里的孟昶,这几天的心情,那就好像是做了过山车一样,几天前他以为他将要重蹈前蜀王衍的覆辙,几天后他听说后周大军竟然尽数退去,终于算是松了口气,可是他这口气还没松完,他又听说后周已经全力进军南唐,连克淮南十四州的消息...

结果这口气没松出来,又咽下去了。

孟昶意识到,这回是撤军,下回就是驻军,这次是南唐,下次就轮到自己了。

除去历史规律和周期性,局限于蜀地的政权很难争夺天下,很难走出去这个现象之外,孟昶实在是想不到,自己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境地。

(忧心忡忡 孟昶)

即位之初,孟昶也有霄壤志趣,也有云程万里之心,他曾经积极的整顿过吏治,罢免了不少贪污腐败的官员,还给后蜀官员颁布了一系列的规范条文,约束责成他们要好好做官,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孟昶亲自书写的《官箴》,其中有经典名句:

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自己还发展蜀地的农桑纺织事业,镌刻石经,兴办学校,自己治下的蜀地,文化经济各方面都发展的很不错,自己做皇帝做的挺好啊,自己没什么毛病,没什么错啊?

是啊,后续我们会说到孟昶一些不好的地方,他的缺点,他的弊端,但是总体来看,他并不是一个特别昏庸无道,不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昏君啊,相比之同时期的割据政权的末代君王,孟昶对蜀地百姓的态度,那简直是活菩萨了。

后蜀没有暴政,也没有哀嚎的子民,政治是清明的,文化是兴盛的,经济是繁荣的,怎么一场战役,丢了几个城池,国家的命运就沦落到了这个境地呢?孟昶啊孟昶,你无须明白,也不可能会明白,因为你虽然是皇帝,是一方天地的最高统治者,可你也开不了上帝视角。

如果你开了上帝视角,一切的疑惑都会解开,因为你会发现,你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上站着很多人,有柴荣,有辽朝皇帝,有荆南高氏,有赵匡胤,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转折点意味着更宏大的命运叙事,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转折点意味着,他们会,彻底消失。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新唐书》、《宋书》、《资治通鉴》

张邦炜.昏君乎?明君乎?——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 阅读: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