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当年自己并不太感冒的“饥饿游戏”系列电影,时隔多年后却能用一部前传作品触动到我。
《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下文简称为《鸣鸟与蛇之歌》)给我留下这么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观影期待”上的错位,毕竟一开始我是当成大烂片去看的,结果发现有意外收获……
更关键的是,我事先对该片没做任何功课,仅仅是凭借过去对《饥饿游戏》电影的一点印象,以为这又是一部主打“爱与和平”的反乌托邦作品,忽略了主角姓“斯诺”,直到影片结束,我才意识到主角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而他就是正传作品中施惠国的“斯诺总统”。
这下味儿就对了,我就喜欢这种创作上的“反骨”。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先说明一下自己为何不太喜欢当初的《饥饿游戏》电影系列:主要因为那只是部套着科幻外皮的青少年反乌托邦作品,爆米花味太重,总觉得里面关于暴政、革命的描述儿戏了些……当年能把四部《饥饿游戏》看了,更多是因为所有引进片/好莱坞热片我几乎都会看。
这也解释了我起初为什么不看好这部《鸣鸟与蛇之歌》。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此片有多么优秀,最起码女主角方面的分值拉得很大——“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的形象和表演对《饥饿游戏》来说是个加分项,“新白雪公主”瑞秋·齐格勒就不怎么讨喜了,除了唱歌不错,实在没多少亮点,更像是个仗着资源好在硬凹造型找感觉的新人。
所幸,影片核心主线是男主角科里奥兰纳斯·斯诺的成长经历,18岁的落魄贵族科里奥被选为第十届饥饿游戏的导师,与来自第十二区的贫困女孩露西·格蕾成为了福祸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但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明面上的饥饿游戏并非是最重要的。
应该说,《鸣鸟与蛇之歌》的具体执行不算好,尽管它已经分成了三个章节来辅助叙事,但还是太长了点。
寻常的故事里,承上启下的第二幕往往是高潮戏,可在《鸣鸟与蛇之歌》中,展示饥饿游戏的第二章反倒是最弱的,多数看点都藏在了第一章和第三章里。
虽然影片用出色的技术和设定展现了一场初涉媒介的饥饿游戏直播,表现出了既科幻又古典的视听风格,可节奏感上的失衡,并未给片子增色多少。
如果上述缺陷对你来说都不算什么,那咱们就可以来聊聊影片的优点了。
其实最核心的就一个问题:科里奥对露西(以及其他“贡品”)究竟存不存在理解、善意和同情心?我们会发现,电影里充斥着自相矛盾的描写。
一方面,科里奥是落魄贵族出身,品尝过饥饿、懂得人间疾苦,相比起别的国会区少爷小姐们更能与贫困者共情,同时他与公开有进步思想的塞詹纳斯·普林斯是好朋友,也确实给了露西许多关怀和帮助;
另一方面,科里奥又是一个千方百计想恢复家族荣光的贵公子,成绩优异和游戏作弊都是为了实现他往上爬的目标。
对此,最不会错的解释是“他同时拥有良善和野心”,在前两章里充满了这样似是而非的迷惑性。
也正因为怀抱着不确定性,看第三章时我才会感到困惑——科里奥的言行太过于“想一出是一出”了,一会儿是洗心革面乃至想远走高飞,一会儿又机关算尽甚至出卖朋友、杀人灭口……直到我明白科里奥就是个不择手段的“反派”时,一切都自恰了。
相比之下,塞詹纳斯和海波顿校长(彼特·丁拉基饰演),才是我预想中的“阶级的背叛者”。
塞詹纳斯过于稚嫩天真,空有对制度的愤怒和对弱者的同情,却不懂得利用自己的条件做点实事,缺乏去改变现状的方法,临死了也就是个受荫蔽的公子哥;海波顿倒是成熟些,却也有限,终日靠嗑药麻痹自己,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毁掉亲手缔造的饥饿游戏。
不成熟的半吊子“革命者”,在意志与实力兼备的野心家面前,只能沦为献祭品。
科里奥的困难成长经历,令他不顾一切的权欲更加坚定,和塞詹纳斯成为好友,是想抱上普林斯家族这条粗壮的大腿,多番接触和帮助露西,是真想赢得饥饿游戏,哪怕被发配边疆,他也要去“有关系”的十二区,并抓住机会再次踩着别人回到权力中心。
科里奥也许是有过同情,也产生过背叛自己阶级的想法……但与他的野心相比,统统不值一提。
影片最后,大获全胜的科里奥与高尔博士的那段对话最为典型,他阐述了自己对饥饿游戏的理解:过去曾以为是惩罚战败者,或者提醒胜利者居安思危,但已经下过基层的他明白,世界就是个巨大的竞技场,饥饿游戏能让上位者明白谁是赢家。
能对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名词或运动,进行重新定义和二次赋能,并且还能通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科里奥兰纳斯·斯诺在此也开始蜕变为真正的政治动物。
曾经的《饥饿游戏》让我觉得假,是因为美国那片缺乏自下而上革命的土壤,开不出水土相符的花;如今的《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令我感到满意,则是因为通过上位者视角去反写统治和压迫,方向和味道都准确了——反派就是比正派容易出好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