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主动迎合校园教育从“单向知识传授”到“综合素养培育”的教育深度转型趋势,我们组织全体设计师就未来学校建设暨未来教育场景下学生对校园学习空间的功能需求趋势进行集中专题学习。
如果以学校(书院)产生看作是教育1.0的标志,把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后“工业化”的统一的教学进度、固定的教室布局和单一的课程体系等教育模式看作为教育进入2.0时代的特征以后。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后,随着“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的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则可以被视为一个全新的教育3.0 时代已经到来。在教育3.0时代里,教育不仅仅只具备教育2.0时代的传统职能,更是突破了时间、空间、内容、师资等方面的限制,打破了学校、学科之间的界限,教育的空间与机会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能够运用前沿科学技术针对学生的个体学习水平、性格、兴趣、特长等开展个性化教育。
在此时代背景下,承接教育职能的各级学校如何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开启校园教育转型升级已经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各位设计师们根据自身工作经验结合学习材料总结认为在教育3.0时代,未来学校建设需要学校在教育空间、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等5个方面协同创新。
例如:在教育2.0时代里,学校统一的教学进度、固定的教室布局和单一的课程体系设置,在教育3.0时代里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使命就是打破以往“工厂式”的教育桎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为了实现教育3.0时代的育人目标,未来学校在教学空间设置方面需要构建起“八大中心”的教学空间架构,通过不同教学功能区域的整合与动态分区,满足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空间需求。
这“八大中心”的不同空间功能可以大致划分为:
(1)、未来学习中心:包含协作空间、沉浸式课堂,支持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探究;
(2)、国学启慧中心:融合国学精粹与地方文化,如书法国画、非遗工坊,强化文化认同;
(3)、未来创新中心:配备创客实验室、3D打印等设施,激发学生创造力;
(4)、社会践行中心:模拟法庭、社区服务场景,培养公民责任感;
(5)、未来体能中心:接入智能设备,为不同体质学生制定科学训练方案;
(6)、情绪行为中心:打造开放式倾诉空间,关注心理健康;
(7)、未来艺术中心:涵盖音乐、舞蹈、陶艺等,提升审美素养;
(8)、生活体验中心:通过烘焙、超市等场景,锻炼生活技能。
我们作为国内较早专业从事未来学校建设研究的机构,设计师们根据学习材料对比梳理公司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项目案例,认为公司根据既往助力学校推进校园教育模式改革的经验,近年来已经在为公司客户提供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开始帮助学校开启教育3.0时代的转型升级之路。
比如:
(1)、在郑州市第五高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中,公司设计师们根据学校的教学课程特色分别以“复兴的担当者”、“智慧的拥有者”、“灵巧的创造者”、“终身的运动者”、“优雅的生活者”为题策划设计建设了劳动工坊、文心坊、莎翁剧场、集雅轩、六合堂等一系列符合未来教育空间需求的现代化教学场景,在项目完工交付学校投入教学使用后获得了学校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2)、在2024年8月完工交付学校使用的甘肃平凉铁中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中,公司设计师紧扣“以文化为核心,以课程为支点,以学生发展的需求”的设计主题,策划设计建设了泾河文化博物园、学生素养教育中心、校园科创中心、校园户外研学基地、多个功能性教室、主题性室内展馆以及数十条教学楼专题廊道文化墙等,较好的实现了校园文化、教学课程、校园环境的完美融合,形成了有机“生态系统”,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校园空间形态,打造了平凉铁中特有的校园学习场景,在当地教育行业内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甘肃平凉铁中依托室外研学基地开展室外课程教学场景
在经过了近5个小时的集中专题学习后,各位设计师纷纷认为在当下学校教育模式深度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公司就未来学校建设暨未来教育模式场景下学生对校园学习空间的功能需求问题,组织进行集中专题学习非常及时和必要,通过集中专题学习过程中的理念探讨和案例对照分析,他们每个人对自身以往的工作经历进行了重新的回顾梳理与经验总结,对于在未来教育模式场景下策划设计学校教学空间的不同功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将重点关注学校教学空间的重构设计,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以实际设计案例推动学校从“知识传授场”向“成长赋能社区”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未来教育空间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协助公司与学校一起共同绘制中国未来教育更加壮丽的蓝图!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平凉教育微信公众号,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