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亿的票房成绩,123万人贡献的8.5评分,显然,《哪吒2》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爆款。
但在这璀璨的光环下,饺子导演却选择了“闭关”。
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仿佛是在隐居山林,潜心修行。
实际上,这不过是他最好的自我保护,面对舆论的狂轰滥炸,他只得躲回了自己的小世界。
谁说人怕出名,猪就怕壮?
在映入眼帘的华语票房第一的光芒之下,外面的世界却早已经乌烟瘴气。
黑粉的热情甚至超越了真爱粉。
一时间,喷子们批量上线,口口声声喊着“抄袭日本动漫”与“借鉴钢铁侠”。
甚至连饺子导演都快背上“剽窃罪”的大帽子。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这届观众,便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黑粉们的“抄袭”论据,脆得就像纸糊的灯笼,轻轻一戳便鲜血直流。
因此,当“抄袭”这一条路无疾而终时,黑粉们立刻改换了战场,开辟了“错别字”的新阵地。
只要电影片尾闪而过的几个字,他们便能无下限地放大,挖掘出一套套论据,摆上台面进行批判。
深陷捧杀的陷阱黑粉的真正实力让人叹服。
奇怪的是,饺子导演的成功似乎也变成了他最大的敌人。
发布会之后,原本应是欢庆的时刻,反倒成了黑粉们的节日。
饺子的正面评价如潮水般涌来,而有些人反而觉得这是图谋不轨的行为。
“《哪吒2》感动全世界,准备30刷!”
“《哪吒2》北伐!
冲破全球票房榜!”
“饺子导演吊打所有导演,未来10年华语电影无敌!”
这样的热情似乎在捧他,但更多的是在压制他。
普通观众一看,心中便生起了反感。
你哪吒又不是耶稣,能否感动全球?
北伐又是什么概念?
结果是,开始有人唱衰,有人喷粉丝“过度吹捧影响路人缘”。
在这场游戏中,黑粉们再次成功带起了节奏,完美地达到他们的目的。
电影公司门口瞬间成了网红打卡地。
饺子导演则成了围猎的对象。
粉丝的疯狂与市场的奇葩现象《哪吒2》火了,粉丝们的狂热也随之而来。
饭圈出动,自媒体博主纷纷涌入,影视基地变成了疯狂的旅游景点。
每天都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拍照,有网红在自媒体上直播,还有房产中介趁机宣传“这里是动画圣地”这样的说辞。
更离谱的是,餐馆老板想借着热度趁机营销,竟然推出“凭电影票免费吃饭”的活动,结果人潮涌入,反倒让他快赔得不可开交。
而更让人无奈的,莫过于催更团体的存在。
电影公司的员工刚上班,还在享用早餐呢,便被无数个问题围得喘不过气来:“《哪吒3》什么时候上映?”
面对这一串串问题,工作人员只能一脸无奈地回:“看饺子导演的安排。”
接着,便果断关上了门,整个世界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可此时的他,心里想的却是:“爷不干了!”
饺子的坚持与困境想必饺子导演内心的挣扎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释怀的。
从自学动画到逐步成为国漫之光,饺子这一段路走得艰辛异常。
他始终坚持自我,力求将《哪吒》系列打造成国漫的骄傲。
在他身旁,那些天天在线骂他的键盘侠们,是否有人真正理解他一路走来的不易?
在国产电影市场中,许多大制作的动画影片基本都交给外国公司来制作,但饺子导演却选择推翻这一现状。
他绝不满足于粗糙的动画质量。
面对外国公司对于国产电影的偏见,他一狠心决定全部由国内团队制作。
经过推敲、打磨,他用心、用力,终于呈现出了今天的《哪吒2》。
而这部影片的荣耀,却成了黑粉们攻击的筹码,有些人更是通过引导网络舆论来进行围剿。
饺子导演的努力,似乎被这股网络潮流彻底淹没。
国漫的未来与创作者的艰难《哪吒2》带给我们一项验证,即使是优秀的电影也难以避免遭受谴责。
它用成功告诉我们:“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电影照样能卖爆,而烂片才配叫‘寒冬’。”
与此同时,这也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种残酷的现实: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好创作者的生存现状却是无比艰难。
即使一部电影收获再高的票房,却也无法抵挡黑粉、网红与营销号的消耗战。
饺子导演已经是国产动画的天花板,但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坚守还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
《哪吒3》还能拍得下去吗?
又或者,即使拍出来,又是否还有当初那份纯粹与热血呢?
在这喧闹纷乱的环境里,他内心的斗争让人深思。
结语无疑,饺子导演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整个华语电影行业的缩影。
当高光与阴影交错之际,创作者承受的压力不亚于肩负电影的重担。
在黑粉与支持者的拉锯战中,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也变得相对脆弱。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无论《哪吒3》是否诞生,能够搅动的不止是市场的反响,更是电影创作者那份为梦想而砥砺前行的勇气。
你认为饺子导演還能继续前行吗?
或者说,你对他未来有什么期盼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