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女”是满族皇室出于自己的需求和对八旗的管理而制订的,它是一种由皇家指定的八旗,由三旗指定的未出嫁女性的一种固定的选拔方式。清朝的“选秀女”有两套制度,一套是三年一届的八旗才女的选拔赛,一套是三年一届的三旗才女的选拔赛。被挑选出来的八旗“秀女”,要么是用来填满内廷,要么是给王爷皇孙指婚,而被选中的内廷“秀女”,也被称作“宫女”,则是用来供给内廷使用。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选择的对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从王室到奴隶,应有尽有。从顺治到清朝末年,历时两百多年,对清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室对八旗的选秀。“秀女”一词的意思是聪明漂亮的姑娘。八旗“选秀女”在清朝的具体形成年代没有定论,但在乾隆帝《大清会典则例》和嘉庆帝《大清会典事例》中都有“顺治年定”的规定。八旗选拔的对象包括满洲人、蒙古人、汉军官、边军士兵和闲散壮汉秀女,三年一次。每一次挑选完后,让八旗二十四都统领去挑选,然后将人选的年龄上报。然后,户部将这一年的选举日,发往各旗。在挑选名单的那一日,姑娘们拿着名单,分别由统领、辅领、骑兵队长、统领、家主、亲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妻子带着名单去了神武门,等待着被挑选。在观看的过程中,每一位女子都被太监带了出来。被选中的女子,在阅览完毕后,便会等候下一次的选择。至于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女子,则是由主家做主。若是秀女有什么急事,不能参加,只能在下一次的时候,再来一次。未经阅看的姑娘,和已经登记过的姑娘,是不能擅自成亲的,一旦发现,都统、参领、副领和家主,就会按照“包庇姑娘”的罪名,严惩不贷。至于那些有缺陷的女子,由族长、总管、骁骑、辅领等人开出一份清单,向各旗都统说明原因后,再由他们上报户部。这次选女子的用意十分明显:“备宫中之主,或与皇子皇孙拴婚,或与亲王之子联姻。”
内务府三旗选秀。从顺治历十八年(1661年)起,开始“择宫女于内务府”。按惯例,内务府的秀女应该一年一次,每次都是在八月份。与选秀女相比,选宫女的时候,也是有高低之分的。选择的是宫女,但选择的时候,也分了几个档次,一个是大臣家秀女,一个是兵丁之女,一个是皇后、妃子、显然,等级制度已经深入到了宫中的每个角落。内务府挑选女子的本意是供内廷服务,在清朝,哪怕是内务府的女儿,一进宫就会成为妃子、嫔、贵人、常在、答应的女婢。所以,在皇宫里就有了大臣的女儿充当低级嫔妃等侍女的情形。在乾隆朝,对宫廷侍女的地位给予了重视。到了乾隆年间,大臣的女儿,妃嫔的姐妹的女儿,以及其他贵族的女儿,都被排除在外,改为“官女子”,也就是在皇宫中担任女官。不过,普通的侍从、管事、庄主的女儿,若是被选中进宫,那就是最低级的丫鬟了。在宫廷里,他们被称作“家下家女”,地位低下,受到严格的管教。而那些因为生病或无法阅看的,将会在第二年二月份重新挑选。批阅完毕后,不在名单上的人可以嫁给另一个人,而在名单上留下名字的人,则可以在第二年的二月份进入皇宫,直到二十五岁为止。
选秀女对旗人的作用。清代的选女制,自顺治年间开始,至光绪年间基本结束。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选秀女对满族社会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首先,从财政上看,选秀女给一般旗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挑选秀女,要租马车,挑选的人家也要准备路费,而这路费,都要让旗人自己掏腰包,八旗和内务府皇庄的人,来往于京中,路途遥远,路费更是昂贵。至清代中期,八旗营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秀女阅看也大为减少。第二,就婚嫁而言,选秀女导致了女性的婚嫁错位。八旗秀女每三年才会选出一次,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席,那就得等下一届才能选出,耽搁了许多时间,说不定到了二十几岁还没嫁人。就算按计划参加竞选,在被提名多年之后,还是有被刷的可能,被提名五年后又被抽掉的情况,比比皆是,被提名五年后才被抽掉,又或是被提名等了许久都没有结果。而内务府的女子,一般都是在二十五到三十岁之间,然后才能成亲。这一切都对旗人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全旗社会中大量的“怨女旷夫”现象的产生。第三,从礼仪上来说,八旗的女人一旦被选中,就有可能获得“主位”,也有可能与皇室结交,更有可能被选中进入内务府,若是运气好,说不定就能飞黄腾达,让自己的家人大富大贵。根据历史上的记录,二阿哥的官女子那拉氏生下了一个皇孙,所以被封为侧福晋。因此,在满族社会,未出阁的女性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例如不必对长辈跪拜,家中的哥哥们也要对她客客气气。
汤普森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