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连绵的青山,有歌唱的溪流,《心之所向》单元是在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舒展开来的美丽画卷,充盈着“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隽永味道。这样的自然意境和人文旨趣原本已足够让人“心之所向”,但创作者的目的显然超越于“归田园居”。作品打开的是广阔的希望的田野,这片田野上不仅繁花似锦、硕果累累,更绽放着新一代年轻创业者的人生梦想。
谭松韵饰演的李心瑶形象真是好看,眸子清亮,举止清新,像极了山林里自在奔跑的麂子。心瑶大约是适于恋爱的,但她的爱情故事在电视剧中却只是隐隐的辅线,她的创业故事是绝对的主线。乍一看起,女主人公的气质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是不搭的,但这里恰恰显示了创作者的匠心——心瑶不是依循着古老法则守护土地的农民,她是返乡创业的新时代青年。
时代的“新”在李心瑶的身上闪烁着动人光芒。她从乡村走向生机勃勃的外部世界,必然也会把生机带回她所深爱的土地。她有着现代思维理念,所以会在流转土地政策的支持下,将村民们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闯出一方千亩良田的大事业;她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神,所以会将农业机械化引入耕种、会支持小伙伴创办育苗工厂,改变了村民根深蒂固的种田理念;她更有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所以会自告奋勇地竞选村干部,最终带领全村人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李心瑶并非形单影只,远离妻儿钻研农业技术的方新桅,背包离家出走又回乡扎根土地的陈楚江,这些在剧中被称为“农创客”的年轻人,是当下中国返乡青年创业群体的缩影。
《心之所向》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老农民”与“新农人”之间。年轻人的纷纷离乡是“前喻文化”的冲突,因为年轻人不愿意接受长辈们代代相传的农耕理念,他们想要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放飞梦想;及至年轻人渐次返乡,则更多出现的是“后喻文化”的冲突,长辈们难以接受年轻人的改革创新,他们更相信赖以安身立命的劳作经验。
颇有况味的是,“前喻”与“后喻”在剧中逐步走向了心灵契合。在一幕幕推进的农村变革场景中,长辈们理解了年轻人的智慧会给土地带来更多彩的想象空间;而年轻人从长辈们那里则继承了对土地的发自肺腑的热爱。由此,电视剧的“心之所向”就具有了双向奔赴的意涵,于长辈们而言,那是千百年来不褪色的“农耕为本”的初心;于年轻人而言,则是时代浪潮卷涌的“建设新农村”的热心。
《心之所向》的主人公皆有真实生活原型——作品甚至在结尾处一一对应地点出现实中那些可爱的创业者,比如李心遥之于建立杭州第一家智慧农业系统的王运,方新桅之于建立大同镇育秧中心的郎学渊。很显然,作品是要因此来强调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现实主义色彩。四集的电视剧内容是有限的,而观众们就可以通过原型联结去了解更丰富更生动的创业故事。再者,原型故事的发生地浙江建德正是《心之所向》的实景拍摄地。山水环绕的江南小城,粉墙黛瓦的村落人家,纵横交错的乡间阡陌,层层叠叠的水稻梯田,移步皆景,入眼皆画,在镜头的移转中显得宁静而又悠远。很难想象,十年间快速变迁的乡村振兴故事就掩映在这恬淡从容的景色中。它告诉你,人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它也告诉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希望的田野上不仅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更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
刘永昶(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影视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