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人民军第7步兵师团,首任师团长是黄埔军校八期生

飞翔历史说 2024-11-30 08:58:35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一支由前黄埔军校八期学员李益星领导的朝鲜人民军第7步兵师团,在釜山-马山战区写下了惊心动魄的战争篇章。这支由边防警备旅团改编而来的部队,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组建、训练和调派,随即投入釜山战役。在马山一役中,第7师团与美军展开殊死较量,给予美军重创的同时自身也付出惨重代价。最终在仁川登陆战后被迫撤退,经历重重磨难退回三八线以北时,9000余人的建制所剩无几。

黄埔情缘铸军魂

1911年,李益星出生在朝鲜咸镜北道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期,他随父母迁徙到中国东北,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

1933年,怀揣着从军报国梦想的李益星,远赴南京参加黄埝军校八期招生考试。经过严格选拔,这位年仅22岁的朝鲜青年成功考入这所享誉中外的军事学府。

在黄埔军校三年的学习期间,李益星表现出色,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还锻炼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尉军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一名朝鲜族军官,李益星深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和朝鲜人民的双重压迫。他主动请缨,担任朝鲜义勇队第2区队长,随后升任第2支队长。

在第五战区和第一战区期间,李益星带领部队积极开展对日军的宣传瓦解工作。他组织部队深入敌后,通过各种形式动摇日军军心,策反在日军中服役的朝鲜族士兵。

1941年,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李益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率领部队投奔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将部队改编为朝鲜义勇军。在此期间,他担任义勇军副司令,同时兼任新成立的朝鲜独立同盟执行委员。

抗战胜利后,李益星并未就此停歇。1945年,他率领义勇军第五支队前往中国东北,积极参与根据地建设工作。直到1946年5月,他才正式返回朝鲜半岛。

回国后的李益星被任命为第二安保训练所参谋长,开始了他在朝鲜人民军中的军旅生涯。1948年,他晋升为内务省保安局参谋长,次年1月又被调任三八线第7警备旅团长。

在三八线警备期间,李益星多次指挥部队与韩军边防部队发生交火,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指挥第7步兵师团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位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将领,用他的军事才能和战斗意志,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夕完成了从一名军校学员到边防部队最高指挥官的蜕变。他的经历,既体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坎坷命运,也折射出中朝两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密切联系。

边防旅改师扩编练兵

1950年7月4日,朝鲜战争爆发仅一周,位于肃川的第7警备旅团接到了一道重要军令。这支代号为851的部队,即将改编为人民军第7步兵师团。

扩编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原有的4000余人建制迅速扩充。部队编制一改再改,最终形成了三个步兵联队加一个炮兵联队的规模。

新组建的步兵联队分别是第51、53和54联队,炮兵联队则为第8炮兵联队。这些部队分别被赋予了720、702、703和710等代号,连同其他独立单位,总兵力很快扩充到9000余人。

李益星担任师团长后,立即组建了一支能力过硬的指挥班子。师团参谋长由孙春成大校担任,文化副长由郑齐乾大校出任,供应主任则是韩永明大校。

在步兵联队层面,第51联队长李东铉、第53联队长崔东洙、第54联队长白夏允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各联队还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参谋长和文化副长,形成了完整的指挥体系。

步兵联队的内部结构也经过精心设计,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除此之外,还配备了迫击炮中队、反坦克炮中队、通讯小队、医疗小队和输送小队。

在武器装备方面,第7师团展现出鲜明的特色。与其他人民军师团不同,该师团没有配备独立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部队,而是着重加强了步兵火力。

步兵大队的编制十分精干,每个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并配备专门的火力支援分队。重机枪中队有60名官兵,操控5架重机枪,每架配备750发子弹。

迫击炮中队则拥有50名炮兵,装备了5到6门苏制82毫米口径迫击炮。反坦克中队虽然只有30人,但配备了6架反坦克枪,具备一定的反装甲作战能力。

在步兵中队层面,每个中队拥有140余名官兵,武器配备相当充实。从小手枪到莫辛纳甘步枪,从PPsh冲锋枪到Dp轻机枪,武器种类齐全。

扩编过程中,新兵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部分是来自平安北道的新兵,另一部分则是来自汉城的南韩预备役人员。为确保战斗力,师团对这些新兵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紧急军事训练。

炮兵部队的组建则遇到了一些困难。第8炮兵联队最初处于无炮状态,但他们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部队使用缴获的美制75毫米和105毫米口径榴弹炮,成为人民军中首个使用美制火炮的部队。

这支由边防警备旅团改编而来的步兵师团,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从4000人到9000人的跨越。虽然装备并不完善,但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充实的基层火力,为其后来的作战行动打下了基础。

血战釜马重创美军

1950年8月初,第7步兵师团接到了向釜山方向进攻的命令。在人民军第6师团的配合下,他们的目标是攻占釜山-马山地区的战略要地。

部队向南推进的第一个目标是统营半岛。这个突出于韩国东南部的半岛,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由美军第25师把守。

8月6日拂晓,第7师团的主力部队向统营发起了猛烈进攻。第51联队担任突击主力,第53联队则从侧翼包抄,第54联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

战斗异常激烈,美军凭借地形优势和火力优势进行顽强抵抗。第7师团的炮兵联队利用缴获的美制火炮,对美军阵地实施了精确打击。

经过三天的激战,第7师团终于突破了美军的防线。统营半岛的失守,使美军在釜山外围的防御体系出现了裂痕。

师团随即调整部署,将进攻矛头指向马山地区。这里是釜山防御圈的西南角,如果能够突破,就可以威胁釜山港。

在马山地区的战斗中,第7师团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采用昼伏夜出的战术,利用夜色掩护向美军阵地发起突袭。

美军第25师遭受了重创,一个营的兵力在夜战中被歼灭。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第7师团的士气。

但美军很快做出反应,调集了大量空中力量。白天,美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第7师团的阵地进行无休止的轰炸。

李益星命令部队构筑地下工事,利用复杂地形规避空袭。同时,他还组织了多个小规模突击队,不断骚扰美军阵地。

8月中旬,战事进入胶着状态。第7师团虽然多次突破美军防线,但始终无法形成决定性优势。

美军在损失惨重后,开始加强马山地区的防御。他们调来了更多的炮兵部队,构筑了多道防线。

第7师团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次反击战中,第53联队遭遇美军包围,损失了近半兵力。

但李益星并未就此停止进攻。他重新调整了部署,将主攻方向改为马山西北部的山地地区。

这一决策收到了显著效果。第51联队在山地战中发挥出色,连续攻克了几处制高点。

到8月底,第7师团已经推进到距离马山市区仅10公里的地方。但此时,部队的补给线已经严重拉长。

美军抓住这个机会,对第7师团的补给线发动袭击。多支补给队伍被击溃,大量弹药和粮食无法运达前线。

就在第7师团准备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的消息传来。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釜山-马山地区战役,第7师团给美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但他们自身也付出了惨重代价,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为减弱。

尽管如此,这支由边防警备旅团改编而来的部队,在与美军的正面对抗中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战斗力。他们的表现,为朝鲜战争初期最激烈的战役之一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仁川登陆大撤退北上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发起登陆作战的消息传到马山战区。第7步兵师团面临被切断退路的危险,不得不立即调整作战计划。

李益星当即下达撤退命令,部队分批向北转移。第51联队担任后卫,掩护主力部队撤离。

撤退过程异常艰难,美军的空中力量不断对撤退部队进行轰炸和扫射。师团不得不放弃大量重型装备,分散成小股部队向北转进。

在大田地区,第7师团遭遇了美军地面部队的拦截。第53联队与美军发生激战,付出重大伤亡才打开了一条突围通道。

通过大田后,部队继续向北推进,但补给已经完全断绝。官兵们只能靠就地筹粮维持,许多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牺牲。

平壤以南,第7师团与其他撤退的人民军部队会合。但此时的第7师团已经不复当初的威势,9000多人的建制所剩无几。

10月初,部队终于撤至三八线以北。经过统计,能够成功突围的官兵仅有2000余人。这支曾经让美军闻风丧胆的劲旅,在这场大撤退中几乎损失殆尽。

李益星在撤退途中负伤,但仍然坚持指挥部队。到达平壤后,他被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治疗。

幸存的官兵被编入其他部队,继续参加后续战斗。第7师团的番号暂时撤销,直到1951年才重新组建。

重建后的第7师团由新的将领指挥,李益星因伤势过重被调离前线。这位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就此结束了他在朝鲜战争中的指挥生涯。

回顾第7师团的战斗历程,从建制扩编到釜山战役,再到最后的大撤退,短短三个月时间就经历了剧烈的兴衰变迁。

在釜马战区的战斗中,他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多次突破美军防线,给予美军重创,一度威胁到釜山港的安全。

但战争的残酷性也在这支部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从最初的9000余人到最后的2000余人,巨大的伤亡数字令人震惊。

这支由边防警备旅团改编而来的步兵师团,其战斗历程堪称朝鲜战争初期的缩影。从气势如虹的进攻到狼狈不堪的撤退,折射出整个战争走向的转折。

李益星的命运也颇具戏剧性。这位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将领,最终在朝鲜战场上遭遇重创。

战后,李益星虽然伤愈,但再未担任一线指挥职务。他被调任到后方军事院校,负责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

第7师团的故事,成为了朝鲜战争中众多悲壮篇章之一。这支部队的存在,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中朝两国军事人员的交织命运。

时至今日,当人们回顾朝鲜战争历史时,第7师团的名字依然让人感慨万千。他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