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一生中经历过两次婚姻,每一次婚姻都引起全城轰动。
王映霞有多美呢?
当时有一种说法,说王映霞皮肤白皙,白得就荸荠一样。因此王映霞也有个外号叫做“荸荠白”。
有人还作过一首打油诗:“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
但美人的婚姻却并不如意。
她说:“如果没有前一个他,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没有后一个他,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
王映霞
王映霞口中的前一个“他”,是写下《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著名文学作品的现代作家、才子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传奇恋情,在民国时期的文人中传为佳话,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
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市满洲弄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10年,郁达夫和徐志摩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无奈时代动荡,18岁的郁达夫随长兄留学日本。在日本,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并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
1921年,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东京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这一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轰动国内文坛。这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在认识王映霞之前,郁达夫是有妻子的。
郁达夫与原配孙荃
郁达夫的原配夫人叫孙荃,出生于大户人家,和郁达夫是同乡。自幼熟读诗书,能吟诗作对。夫妻俩曾经互相欣赏,一起度过了6年的美好时光。那时的他们,在外人眼中无疑是一对恩爱夫妻。
1927年,郁达夫带家人去上海定居。
在上海的一家书店里,郁达夫偶遇了之前留日的同学孙百刚。久别重逢,两人都很欢喜,于是约定去孙百刚家做客。
正是这一次赴约,郁达夫结识了王映霞。
王映霞
王映霞是杭州人,她本姓金,名叫宝琴。年幼时,过继给外祖父王二南做孙女,因此改名为王旭,字映霞。
王二南先生是南社社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满腹经纶,王映霞自幼受王二南先生教育,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从杭州女师毕业之后,根据教育厅的分配方案,王映霞远赴浙南担任小学教师。
郁达夫的同学孙百刚是王二南的朋友,因此王二南便请求孙百刚多多照顾王映霞。
在孙百刚的家宴上,初遇王映霞的郁达夫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郁达夫(中)与友人
而还在杭州女师读书时,王映霞就知道郁达夫的大名,并为他的文采所倾倒。这次初遇心仪已久的大作家,而且对方还对她如此殷勤,王映霞不免也怦然心动。
但王映霞彼时已有婚约,这件事情郁达夫也是知道的。为了追求她,郁达夫给王映霞写了一封情书,说:“我也不愿意打散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做家庭的主妇。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考虑的路。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这封信打动了王映霞。
但她没想到的是,这信中打动她的内容,却成了他们婚姻中最大的笑话。
读完信后的王映霞,很快约郁达夫在上海江南大饭店的一个房间进行长谈。如果要结婚,王映霞只有一个要求,必须明媒正娶。所有的条件,郁达夫都答应了。
王映霞
两人很快开始轰轰烈烈地恋爱。郁达夫也在此期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情诗: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1927年6月,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举行了轰轰烈烈的订婚仪式。几天之后,郁达夫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原配孙荃。无可奈何之下,孙荃只得接受。
这段时期,郁达夫出版了作品集《寒灰集》。作品中。郁达夫称王映霞爱的火焰,复燃了他这堆已行将熄灭的寒灰。
没有了孙荃的阻拦,郁达夫和王映霞在1928年春天举行了婚礼。
此时郁达夫32岁,王映霞刚刚20岁。
年轻时的王映霞
王映霞对新婚后的生活是满意的。她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们家庭每月的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家庭了。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然而,再轰轰烈烈的爱,如果敌不过时间的鸡毛蒜皮、生活的鸡飞狗跳,最后终将是一声叹息……
婚后的四年间,王映霞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家庭人口渐渐增多,开支当然也随之剧增。加上孙荃母子的生活开支,也需要郁达夫寄钱去接济。而王映霞的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节俭,这些琐碎小事都让郁达夫心中不快。
加上他们两人的传奇婚恋故事,是媒体热衷的题材,王映霞也因此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这一点,也常常让敏感的郁达夫心中闷闷不乐,因此限制王映霞外出。
而郁达夫自己,则沉迷饮酒,甚至冬夜醉卧雪地,王映霞对此也十分不满。
类似的诸多琐碎之事,加上年龄与性格等诸多原因的不合,使得家庭争吵越来越多。
而最终导致两人分崩离析的,是许绍棣。
1936年,郁达夫应邀南下福州,担任省政府参议兼省政府宣传室主任。郁达夫因此与王映霞短暂别离。
1937年,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浙江的军政机构纷纷南迁。当时,浙江省教育厅迁到浙南的丽水,许绍棣是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王映霞此时也携家带口来到丽水居住,两家比邻而居。
许绍棣的妻子刚病逝不久,他带着三个女儿独自生活。因之前对王映霞倾慕已久,于是对她关怀备至,多有照顾。因此引来不少风言风语。
郁达夫在福州听到了关于王映霞的流言,心中极其难过。
其实,王映霞和许绍棣虽然交往过密,但并没有超越朋友界限。王映霞甚至还积极牵线搭桥,把曾经和徐悲鸿有过一段情的孙多慈介绍给他,并促成两人的秦晋之好。
许绍棣和孙多慈夫妇
1938年3月,郁达夫应郭沫若邀请离开福建去武汉工作。不久之后,王映霞也被接来武汉。
两人虽久别重逢,但矛盾却没化解,仍争吵不断。
某天,郁达夫喝醉酒回到家,发现王映霞不在。无意间却找到了许绍棣给王映霞写的三封信。一时冲动之下。郁达夫认定王映霞和许绍棣私奔了。
前面的流言,加上眼前的信件,以及不见的王映霞。种种事件刺激郁达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金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告以地址。郁达夫谨。
其实王映霞并没有私奔,而是因受不了郁达夫在家无端争吵而离家出走,去了朋友曹秉哲家。
这一则寻人启事,简直是公开指责王映霞与许绍棣有染。这让王映霞十分难堪,两人因此闹得更不可开交。好在最后由有人不断斡旋之下,王映霞才回到家中,两人勉强复合。
同年,应《星洲日报》的邀请,郁达夫赴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王映霞和长子也陪同前往。但远离祖国,并没有让郁达夫和王映霞的感情好转,争吵经常发生。
郁达夫在新加坡
让人诧异的是,1939年,在夫妻关系亟待修复的时候,郁达夫却发表了著名的《毁家诗纪》,以此公开披露他和王映霞之间的恩怨情仇,并且痛心疾首地指出王映霞的出轨是导致毁家的重要原因。
《毁家诗纪》震动文坛。
郭沫若曾说:“那些诗词有好些可以称为绝唱,但我们设身处地地替王映霞着想,那实在是令人难堪的事。公平地说,他实在是超越了限度,暴露自己是可以的,为什么还要暴露自己所爱的人?”
《毁家诗纪》手稿
《毁家诗纪》的发表,让王映霞下定了和郁达夫分手的决心。
1940年,王映霞和郁达夫在新加坡协议离婚。曾被誉为才子佳人的神仙眷侣,就这样以彼此怨恨的方式结束了婚姻。
此后,郁达夫也数次想复合,但王映霞均未给予回应。
晚年的王映霞曾回忆说:“郁达夫已经作古多年了,当年的恩恩怨怨都不必再提了……要是说我当年离开新加坡的心情,倒是记忆犹新。我离开郁达夫,拧了一只小箱子走出了那幢房子。郁达夫也不送我出来,我知道他面子上还是放不下来。我真是一步三回头,当时我虽然怨他和恨他,但对他的感情仍割不断;我多么想出现奇迹:他突然从屋子里奔出来,夺下我的箱子,劝我回去,那就一切都改变了……”
不过,真的会改变吗?
我们不得而知。
到底是什么让一段原本轰轰烈烈的爱情最后走向毁灭?两个都是有才又有情的人,是什么让他们彼此不能容身于一处,而要分崩离析呢?
也许,时间才是爱情与婚姻的终极考验吧……
#头条创作挑战赛##头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