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对付罪犯发明了很多酷刑。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满清十大酷刑”。随便拉出一项来,都能让人背脊发凉,出一身冷汗。比如“千刀万剐”,光是听名字就知道有多折磨人。但让古代女子十分屈辱的一种酷刑,当代女性却十分喜欢,它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墨刑。
墨刑,又名黥刑,上古五刑之一,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施刑方式为:在罪犯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不掉。当年跟随刘邦反秦的诸侯王英布,因为早年触犯秦律被处以黥刑,所以又被称为“黥布”。这种刑罚的意义在于,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而且让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就比如英布后来虽然贵为诸侯王,但别人只要一看到他脸上的字,就知道他曾经是罪犯,想起他不堪的过去。
汉朝沿袭秦律,仍使用黥面之刑。汉文帝为人心软,在他当政时期,废除了这一肉刑,改用其他方式处罚。如男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剃去头发、颈上戴着铁制的刑具、去做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去做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
汉朝之后,随着其他肉刑的恢复,黥刑也开始重新被启用。比如晋代就规定,奴婢逃跑,抓回来后,要在两眼上方施加黥刑,并加铜青色;第二次逃跑被抓回来,要黥两颊;第三次逃跑抓回来,在两眼下方施加黥刑。这样一来,你只要一出门,别人就会知道你是逃跑过几次的奴婢。
宋朝时,黥刑一律改为用针刺。犯人的罪状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样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比如你是因盗窃犯罪,就要刺在耳朵后面;你被判徒罪或流罪,就要刺在面颊或额角,所刺的字排列成小方块;若是被判杖罪,所刺的字就排成圆形。凡是犯有重罪的人,发配远恶军州必须黥。可以参考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林冲和杨志。尽管杨志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但因为面上有刺青,所以仍被梁府的管家鄙夷,称其为“贼配军”。
男人遭受了黥刑尚且如此,女人被黥面,更加是没脸见人。但唐朝有一位聪明的女子,却别出心裁的,化劣势为优势。传说上官婉儿因为与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私相调谑而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一刀插入前髻,伤及左额。那一道嫣红的伤痕,其实就相当于给上官婉儿打上了标签。但上官婉儿却模仿南朝刘宋寿阳公主,将伤疤变成了别具一格的梅花妆,引得宫人争相效仿。
但上官婉儿毕竟只有一个,有她这般心机和手段的,也没有几人。大部分女子还是以受黥刑为耻。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了这一流传数千年的酷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喜欢艺术的时尚青年,又开始迷恋上了刺青艺术。有人在自己胳膊上刺青,有人在自己脖子上刺青,还有人在自己的脸上刺青。尤其是一些大都市的女生,都将刺青作为彰显个性的行为,非常受到追捧。你身边有纹身的朋友么?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行为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刺青在古代是刑罚,代表着罪恶和屈辱,在当下却是地位或身份等方面的标志性符号。
〈刺青)是罪犯,因为新社会主有(三合会)一成员才刺青,三合会总会是日本岛国,日本变相以三合会形色统治各个国家的阶层从而受到日本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