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特朗普的雄心壮志在全球范围内都曾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他声称要让美国的制造业再次伟大,尤其是美国造船业。
在特朗普政府的改革计划中,期望通过关税和政策手段刺激美国造船业的复兴,却没想到在日本冷冰冰的数据面前,美国的期望被浇了一盆凉水。
中国这个被特朗普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已经在造船领域遥不可及,令人震惊的是,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这一差距,难道特朗普真的能够弥补吗?
特朗普重振之路难上加难?
美国的造船业曾经是全球航运与军舰制造的佼佼者,上世纪40年代,特别是在二战时期,美国的造船产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那个时候,美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强大的舰队,还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造船产业,超过140万个工作岗位成为了美国经济的支柱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曾经辉煌的行业逐渐陷入低迷,今天的美国造船业,几乎失去了与世界其他竞争者的较量能力。
虽然特朗普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要让美国造船业“回归本土”,希望通过政策扶持来恢复昔日的辉煌,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
首先美国造船业的困境不止是因为市场份额的下降,还涉及到产业基础的严重萎缩。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保持强大的造船能力,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军工需求的减少使得这一行业开始逐渐衰退。
许多船厂倒闭或转型,制造业整体的衰退使得美国本土缺乏对造船业的持续投资,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向了金融行业,制造业逐渐被“空心化”。
当年支撑美国造船业的庞大劳动力群体也逐步消失,导致了今天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荒凉。
如今只有不到十万人的劳动力在支持美国的造船行业,而在二战时期,这个数字曾经超过140万。
更糟糕的是,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造船行业的劳动力已经没有了过去的竞争优势。
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制造业回归”计划,虽然在政策层面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否能够真正吸引资本和劳动力回流,仍然充满疑问。
因为在今天的美国,许多年轻人对从事造船这种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并不感兴趣,许多人更愿意从事技术或金融相关的工作,这让造船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用工问题。
即使特朗普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如何解决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如何让年轻人重新进入这一领域,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实际上,这也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而与此同时,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超级工厂”,在造船领域的崛起几乎是不可阻挡的。
近年来,中国的造船业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美国,更在技术和效率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造船的年产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甚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的造船业已经超越了美国。
这一切与中国近几年加大对制造业的投入密不可分,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使得美国在全球造船市场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而美国的市场份额仅为0.1%,这一巨大的差距,注定使得美国要想恢复昔日辉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特朗普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才提出了通过“入港费”来限制中国船只进入美国港口的政策。
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在通过增加中国商船的运营成本,削弱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甚至通过打击中国的造船业来促进美国本土产业的复兴。
然而这一政策是否能够奏效,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增加的“入港费”虽然能够短期内提高中国造船业的运营成本,但美国这一政策是否会反作用于美国经济,导致消费者承担更高的运输费用?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是否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通过高关税和政策手段扭转美国造船业的困境,恢复昔日的荣光?
美国的战略选择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全球造船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曾在上世纪的造船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位渐渐被中国超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造船能力已经是美国的232倍,这一悬殊的差距不仅仅反映在产量上,更体现在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上。
相比之下,美国造船业的产能已经萎缩至历史低点,全球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面对这一现实,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振兴本土制造业的计划来弥补这一差距。
然而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并不足以真正扭转局面,尤其是在全球航运市场这一关键领域。
中国的造船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商船领域,在军舰制造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曾经被认为是美国强项的海军军舰建设,随着中国造船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逐步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海军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传统的驱逐舰到大型两栖攻击舰,再到如今的航母建造,中国海军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实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直接与中国造船业的持续强势增长密切相关,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商船制造国,其强大的军舰制造能力也让全球其他大国感到震惊。
在航运领域,中国的海运市场已经占据全球40%以上的运输量,这一数据不仅表明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统治地位,也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美国试图通过“入港费”政策限制中国商船进入美国港口,但这种策略的效果并不像特朗普政府所期望的那样简单。
尽管通过征收费用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中国船只的运营成本,但全球航运市场并不是美国单方面可以完全主宰的。
全球航运公司依然需要大量的中国制造商船,这使得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政策施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霸主地位,不仅体现在商船领域,在更广阔的造船市场中,中国也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份额。
2024年,中国在全球造船市场的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分别占据了55.7%、74.1%和63.1%的份额。
这个数字反映出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美国尽管拥有强大的造船技术和雄厚的财政支持,但从市场份额来看,早已被中国远远抛在了后头。
美国的造船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持其在全球航运领域的战略地位。
而特朗普提出的“入港费”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中国的造船业造成压力,但这一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全球航运成本的增加,最终很可能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为更高的运输费用买单,这将导致物价上涨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经济的压力。
此外,全球航运公司并不完全依赖美国市场,全球化的航运格局使得美国想通过单方面政策来压制中国的野心显得十分困难。
美国希望通过“限制中国”来恢复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但中国的快速崛起让这一策略变得极其复杂。
中国不仅在商船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在技术、生产效率以及市场份额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了美国。
特朗普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对中国的航运业造成一些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和中国强大的造船产业链让美国单纯依靠关税和政策手段的策略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美国是否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恢复造船业的竞争力?
全球航运格局的前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单一国家通过单方面的政策手段来控制市场的趋势,都显得异常困难。
尽管特朗普通过“入港费”等政策手段试图限制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但现实却是,中国已经凭借其强大的造船能力和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占据了一个几乎无法撼动的位置。
无论是商船的建造,还是军舰的制造,中国都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一进展使得中国的船舶不仅具备较高的生产效率,还在技术性和创新方面不断超越全球竞争对手。
如今中国已经能够生产高端的海军舰艇,如航母、驱逐舰等,这些舰艇的建设周期和技术水平,已令美国和其他大国感到压力。
中国的造船业不仅服务于国内需求,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依赖中国的造船技术和产能。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造船业的成功背后,是国家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与长期的技术投资,中国的造船企业通过整合国内外的资源,不断扩展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中国在海上航运中占据了40%的全球运输量,其强大的造船能力也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
美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限制中国,但事实上,中国的造船业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生产和服务全球市场的能力。
无论美国如何施压,中国都能通过更高效的技术、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和更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继续保持在全球造船市场的领导地位。
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对中国造船业的打压,推动美国本土造船业的复兴,但这种策略的潜在风险和限制性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上,美国的航运市场并非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美国的海军舰艇建设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战力。
而中国的造船能力,不仅满足国内的需求,还在持续提升军舰的制造速度和技术水平,这使得中国在海军领域的优势正逐渐接近美国。
结语
通过对美国与中国在全球航运与造船领域的博弈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快速崛起,不仅反映出其制造业的竞争力,还表明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尽管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高关税和其他政策手段逆转美国的劣势,但中国强大的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和市场份额让这一目标显得遥不可及。
参考文章
台海网2025-03-11《特朗普被泼冷水:美国这一能力不及中国1/200》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