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革命局势波谲云诡,黄埔军校于时代的洪流中应运而生,蒋介石出任校长,成为其政治生涯的关键转折点,踏上权力急剧扩张,展翅飞向国民党最高权力的征程。
一、旁敲侧击:间接窥测孙中山心理1923年12月15日上午,蒋介石自苏联回到上海,16日抵达奉化溪口老家,17日为母做冥寿。
匆匆回国后,他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扩大国民党权力机构和广东省长职位的分配问题,提出由杨庶堪任广东省长;二是他在军校的地位和作用。
为此,他与汪精卫、廖仲恺、胡汉民等时常书信往来,间接窥测孙中山的心理。
12月22日,汪、胡、廖致函蒋介石,期望蒋介石尽快来上海,与鲍罗廷(苏联的代表)及汪精卫等人共商事宜,请蒋介石不要因为省长问题而不顾其他大事,切不可因小失大。
12月26日,汪、胡、廖又致函蒋介石,告诉其军官学校之事需要他共同商议,非他不可。
12月28日,廖仲恺关于军校干部人选问题又致函蒋介石。
12月30日,蒋介石接到孙中山24日电,催其赴粤汇报出访苏联的情况,详筹中苏合作之法。
蒋介石通过以上情况了解,觉得时机已到,加之国共合作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故于1924年1月16日抵达广州,向孙中山汇报访苏情况。
二、莫大失望:出任军校筹备委员长1924年1月20日至30日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孙中山任总理,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廖仲恺等2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等17人为候补委员,而蒋介石位置仅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属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这对蒋介石来说,具有莫大的失望,党内地位过低。故蒋就任军校筹备委员长后,仅做了设军校筹备处、召开首次筹备会议、制定各省区招生计划等三件事,在2月21日即擅离职守。
三 、明离暗争:试探孙中山心理孙中山在筹备黄埔军校时,对于校长这一关键职位的人选,可谓慎之又慎,进行了多番权衡与考虑。蒋介石虽然担任了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之职,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资历相对较浅,在众多元老和资深党员面前,他还只是一个后起之秀。尽管他之前有着一些革命经历,如陪同孙中山经历了 “永丰舰事件”,赢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但在党内的地位尚未达到举足轻重的程度。因此,孙中山最初的想法是让蒋介石担任副校长,协助校长开展工作,而将校长之位优先考虑给予程潜或许崇智等更具资历和影响力的人物。
然而,蒋介石不甘心屈居于他人之下,同时为了逃避筹备军校的困难和试探孙中山对其的信任程度,并想法借助外力夺得校长之位,故蒋介石于2月21日擅自离开广州,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对校长职位的渴望。
23日,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并派邓演达专程前去挽蒋介石回广州,而蒋介石却大发牢骚,并提出条件。
29日,孙中山致电蒋介石,催其回广州。
蒋接电后,自感时机成熟,于3月2日回了一封“缕陈一己委屈与对党主张”的长信给孙中山,主要说了以下四件事:
述说访苏回国后不受重用的委屈。
对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而不重用国民党元老和他自己鸣不平。
除军事职位外,还需要兼任党内职务。
表忠心,将遵命回广州,希望孙中山像信任陈其美一样信任蒋介石。
蒋介石离开广州后,他前往上海找到张静江寻求帮助。蒋介石向张静江倾诉了自己在筹备军校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言辞中满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校长职位的热切期望。他抱怨在黄埔岛办学的艰辛,如资源匮乏、经费紧张,时常需要四处奔波去催粮借款,还要面对一些人的轻视和刁难,这让他感到心力交瘁。同时,他着重强调了自己对于军校建设的热情和决心,以及对校长职位志在必得的态度,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资格担任这一职务。
张静江
张静江作为国民党的 “四大元老” 之一,在党内拥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且与孙中山关系密切,他的话在孙中山那里具有一定的分量。张静江听了蒋介石的倾诉后,决定出手相助。他深知蒋介石的野心和抱负,也看好蒋介石的潜力,认为蒋介石若能担任校长一职,或许能够在军校建设和军事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张静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亲自前往广州面见孙中山,向孙中山详细阐述了蒋介石的想法和能力,力荐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他在孙中山面前强调了蒋介石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经验,尤其是蒋介石曾赴苏俄考察军事,对苏联的军事制度和教育模式有深入了解,这对于借鉴苏联经验来建设黄埔军校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他也提及蒋介石在之前革命活动中的表现,如 “永丰舰事件” 中对孙中山的忠诚和不离不弃,以此来证明蒋介石的可靠性和领导才能。
五 、尘埃落定:终得黄埔军校校长之职蒋介石虽然在3月向孙中山表达了回粤决心,但迟迟不出发,直到代理军校筹备委员长的廖仲恺向他表示“军校款,弟不问支出,兄亦不问来源,经费不乏,尽可安心办去。”蒋介石才于4月14日偕许崇智由沪赴粤,26日再次履职。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孙中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1924 年 5 月 3 日,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同时兼任粤军参谋长,并允诺给予他在人事与财政上更多的权力。这一任命对于蒋介石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从此,他开始逐步掌控黄埔军校的大权,凭借这一职位,蒋介石得以培养自己的势力,展翅飞向巅峰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