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出生于2000年1月1日0时0分的“世纪婴儿”千千(化名)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年仅25岁,令人惋惜。
“与老年人群相比,青年人心源性猝死更具有隐匿性。虽然并非所有心源性猝死都有先兆症状,但相关人群依然可以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3月27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田文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心源性猝死可能发生在运动、静息或夜间睡眠中,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发病原因。“老年患者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原因主要是严重心动过缓和心肌梗死。青年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首位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此外还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疾病、主动脉疾病等。”
“尽早发现猝死的危险因素和预警症状对于防治猝死而言至关重要。”田文杰表示,一过性黑矇、突发晕厥、反复心悸、胸部憋闷出冷汗等症状对猝死具有警示意义;如果有猝死家族史,尤其是家族中多人猝死,则更需要警惕,这种情况多与遗传或基因变异相关,如心脏离子通道病或肥厚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病可能导致突发的心律失常,包括突发室颤、心动过速;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心肌异常增厚、收缩力增强。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田文杰(右一)正在手术。受访者供图
田文杰介绍,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对于筛查心源性猝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常规心电图可以筛查出一些典型的心脏离子通道病,长程心电图可能检出心律失常,植入式心电监测则对一些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心脏超声和心脏核磁对于心肌病、主动脉疾病具有非常好的诊断价值;基因筛查对于一些遗传性心脏疾病、罕见心肌病具有确诊意义。”
“在治疗方面,起搏器植入治疗是防止心律失常相关猝死的重要方法。严重心动过缓可以通过植入永久起搏器解决,快速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则可以通过植入具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联合药物治疗进行猝死预防。”田文杰说。
田文杰还提到,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触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连续多日熬夜、久坐、过度劳累、情绪过激等都会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对于有心脏猝死相关风险疾病的患者来说,更要注意起居有节、生活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