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环境会滋养人。
《玫瑰的故事》整个过程中都好羡慕黄玫瑰和黄牡丹(振华)兄妹,能够生长在这样美好的家庭氛围中,然后长成一个温暖的,有爱人能力的,容错率很高的大人。
当然羡慕是一方面,毕竟自己已经长成大人,原生家庭已经形成,没办法由着自己的心意挑选,也没有办法重新活一次。
羡慕之余,对每个人更有意义的是我们能够从成功的黄家家庭教育中学习一点为人父母的实用指南。或者让作为子女的我们,对照自己的家庭,去发现自己性格里、习惯里被养成的部分其实有迹可循,在重新养育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也去释怀那些原生家庭里无法改变的隐性伤痛,从而放过自己。
黄亦玫有点不解地问父亲,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父亲都不会批评?黄爸爸说:“你要是干了违法乱纪的事,不用我批评,法律会制裁你;你要是干了违背道德的事,舆论和良心会谴责你。还有一些事情,它没有对错,也没有标准,比如感情,它就像你这幅画,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尊重你的表达。”重点在于【尊重】二字。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还没有形成独立意识之前,父母需要引领孩子去观察世界、了解社会,学习树立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待时机成熟,需要让他们自己选择想要成为的人,选择想要过的生活,而不是帮他们决定人生的走向。
在最基本的法律与道德的基础上,孩子们应该是自由的。就好像种下一棵小树,起初人为地为它选择根系生长的土壤,给它最初的浇灌,叠加一些辅助固定不让它倾倒,等它长大了,就可以独自面对阳光风霜雨露电闪雷鸣了。如果总是人为修剪,很难长成参天大树,那不过是一株盆景而已。
在给孩子自由选择,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路上,不代表说父母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在行动上引导孩子自己选择,自己为选择负责,但在心里上给支撑,给慰藉,给鼓励。成了时有喝彩,败了时有怀抱。
自己去选择,去经历,像《我的阿勒泰》那样,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但是,即便是好成这样的黄爸爸和黄妈妈,也并非是无可挑剔的,如果非要说的话,有两点。
明明父亲第一次见方协文就看清了他全方位无死角的「好」其实很假,但他并没有告诉黄亦玫,黄爸对黄妈说完之后,黄妈也没有任何表示,二老对方协文的婚前评估就这样草草过去了。
而黄亦玫的成长里根本没有方协文这号人物,她自然只能在自己一贯美好的世界里发现他美好的那一面,而对于他隐藏起来的阴暗面却一无所知。
这也错过了她能够全面分析方协文,理性看待婚姻生活的机会,才会在婚后经历一段时间窒息的阵痛。其实,最好的保护,不是蒙上她的眼睛,不让她看见,不是粉饰美好,伪造一个虚假的童话世界,而是陪着她去发现真实,然后陪着她去学习面对残酷。
黄家带着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清高,他们对方协文是文人对市井本能地审视。这种审视如果遇到心智成熟的人、自信的人,或许不会造成什么后果,但是遇到自卑、极度敏感的方协文,就会成为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一根一根让他逐渐失控。
黄爸黄妈去上海探望孕中的黄亦玫,问及方协文公司的状况,方协文本来自豪地说自己公司正在扩大规模,办公室也会搬到更大更繁华的地段。这时候黄爸爸的回复是“量力而行”。
不带入任何感情色彩去看,这四个字不过组成了一个中性词,但是方协文却把它当成是黄家对他的不相信,觉得他不行。
站在黄亦玫的角度上,我其实理解作为父母要护着女儿,俗话说“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女儿”,这不过是岳父母“珍惜女儿,不愿女儿受冷待”的愿景,他们总是天然地要为女儿托底,并非针对谁。
只是因为这层身份,让他们忽略了站在方协文角度上,那些人性里幽微的自卑作祟,承受不住这种微妙的“看不上”。包括后来黄亦玫生下女儿,哥哥黄振华觉得他们住的太差,要自己出钱给妹妹和外甥女租房子住。这里也隐含着对方协文配不上黄亦玫的“看不上”。
说到方协文创业,因为启动资金大部分来自黄亦玫和哥哥黄振华。黄家借钱给方协文,方协文当然应该感恩,但也因为黄家拿了钱,人只要是付出就会有不经意间上对下的优越感,哪怕只有一点点,哪怕极力克制,哪怕是通达开明的黄家,也难逃人性的魔法。
好的家庭环境会滋养人。但这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完美的家庭,再好的家庭也会有盲点。
我们其实要做的不是苛求原生家庭的白璧无瑕,或者怨怪原生家庭的黯然无光。其实,原生家庭未必会成为人生绝对的死穴。
有人顺境中生长,只要我们愿意,也可以逆光奔跑。当然,别忘了,偶尔回头时,去看见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