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漫改、都市情感、复仇爽剧、消防爱情、年代史诗……暑期档结束后,小荧屏新剧题材越来越丰富,甚至还抬上一部罕见的国安题材《特工任务》。
男主是韩庚X魏大勋,女主是李一桐、周放,导演则是老一辈观众与年轻观众都非常熟悉的赵宝刚,对于这位导演,七话其实既期待又有点担心。
期待源于赵宝刚算是拥有爆款作品最多且口碑最坚挺的导演,从早期的《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到8090后童年经典《永不瞑目》、《像雾像风又像雨》。
再到8090后的青春《奋斗》、《北京青年》等,过往赵宝刚每一次出手,不是口碑佳作就是现象级爆款,是与早期正午团队一样的品质代言人。
这种光环,一直维持到他碰上90后前流量小花爽子,给出4.8分的《青春斗》。
国产剧扛把子般的导演险些因为他口中“演技炸裂”的剧“晚节不保”,也让人担心大导演是否也被市场裹挟,从此失去了过往的水准。
但如今《特工任务》的面世,用作品证明“失误”只是偶然,品质才是赵宝刚的基本牌,不碰如日中天的流量,他仍旧是国产剧的神。
《特工任务》如今的热度虽与赵宝刚过往动不动就拿出的“现象级爆款”相差甚远,品质却完全没得说,能让人一口气追平剧情,仍旧继续沉浸其中。
紧张烧脑,题材魅力被拿捏了嫌疑人携带涉密文件出境,情报人员吴熙(周放饰)抓捕过程中对方使计晕倒,试图在救治过程中逃逸,这时神秘黑衣人现身,准备“清理”暴露者。
为求活命,嫌疑人只好努力为自己争取机会,透露了情报所在地。
殊不知,神秘黑衣人正是国安局侦查科科长高天阳(韩庚饰)。
跟踪、抓捕与审讯,一场拥有两次小反转的围堵间谍行动开局,让《特工任务》迅速营造出激动紧迫的氛围感,一边是反派紧锣密鼓的窃密行动。
另一边,是国安团队争分夺秒的侦探反击。
双方之间的博弈,是智商与情报的PK,每一步都要紧紧跟上,稍微慢半拍,便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让观众紧张不已。
同时也是心态与武力值的对决。
很多任务都可能需要情报人员随时化身“另一个人”伪装自己,与嫌疑人接触套取情报,并在关键时刻紧急出动,为行动加上一把安全锁。
为了放长线钓大鱼的同时不让机密信息外露,吴熙与高天阳便联手在飞驰的冷库车上调包过被间谍窃取的样本,时间赛跑,飞驰行动,看得观众心惊肉跳。
在调动观众情绪方面,导演与编剧都很用心,每次任务几乎都抓住了“千钧一发”这个要素,让观众与国安人员共同进入第一视角,看他们日常的尖峰时刻。
题材的魅力被稳稳拿捏,间谍的狡诈多样,国安人员的奋力追击,都化为影视作品需要的戏剧感染力,观众跟着主角团一起破局,亦一起解谜。
全员“玩家”,张力十足除了叙事视角营造紧张氛围感,《特工任务》在戏剧张力的打磨上,亦有基于现实基础上的脑洞创作,在剧中设定了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特工任务。
表面上,这是一个以特工为主题的电子竞技游戏,实际上,背后操控者在利用特工游戏规则,一步步筛选有当特工兴趣与潜力的普通人,并诱导他们入局。
那些为特工游戏上头的年轻人,一不小心,便会因为游戏布置的“线下任务”触犯法律,随后反派集团便以此为要挟,让他们越陷越深。
是不是与电信诈骗套路有点像?同出一脉,却又是完全不同的脑洞,编剧在取材现实PUA设坑套路与艺术升华方面,融合的相当出色。
通过大数据掌控与游戏培训,反派集团便用这种方式在本人不出场的情况下培养出对他们有利的“王牌特工”,控制对方成为自己的下线。
黄子诚(魏大勋饰),便是被反派集团盯上的游戏成员。
他不仅拥特工需要的敏锐潜力,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黄子诚的父亲黄家明是生物研究所所长,有权力接触大量机密文件,黄子诚的表哥则是高天阳。
拉拢一个与机密信息有关联,同时又与国安团队有关系的年轻人,反派集团的目的真的只是看中黄子诚的潜力或者他父亲身上的机密信息吗?
一开始,或许会觉得只是冲着黄子诚的天赋来,后来觉得是冲着黄父来,但追平剧情后,你会发现,如此大费周章的布局,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与反派集团为谋接近黄子诚的玩家姚瑶,又到底是双面间谍,还是纯粹被套牢的普通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万千关联,每个角色身上,都埋下了伏笔。
负责解谜的,是戏剧中的高天阳、吴熙、黄子诚等人,同时,也有戏外的观众,上帝视角的我们,亦被编剧布置了难题,需要跟着一起头脑风暴。
黄子诚是需要一点点整理线索的闭眼玩家,高天阳和吴熙是与团队合作共同获得情报女巫与预言家,反派狼集团,同样是眼线遍布的一群高玩。
这场仗没有那么好打,但正是全员高智商的“游戏”掰头,才能打得精彩纷呈,有悬疑的烧脑又有谍战的惊险,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能将题材魅力与戏剧张力高分呈现,吸引观众沉浸式追剧的作品,或者在热度上有点慢热,却绝对能拥有口碑标签,更惊喜的是,它还打破了国产剧主旋律魔咒。
不卖英雄情怀,却更具英雄魅力近几年一直追剧的国产剧迷,应该发现了一个迹象,国产剧在刻画公检法医生消防等公职类题材时,很喜欢渲染职业荣誉、英雄情怀,甚至喜欢的有点过度了。
扫黑剧,前脚警匪对决正紧张着呢,后脚可能就突然来个功绩报告。
悬疑剧,观众正沉浸着解谜追凶的快乐点,突然给你塞英雄痛点。
这些东西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是观众应该重视、尊敬、感谢的,但是,将它们融入到影视作品中,需要把握住一定的度,找到一个相得益彰的比例。
可惜,很多作品在挖掘这一元素时,喜欢“背书式强塞”(比如动不动来的大段功绩报告台词),或者过度去渲染英雄情怀,英雄的牺牲与付出。
过犹不及。
无论多么给力的元素,一旦跟“过度”沾边,便可能同时让元素本身与作品原本的戏剧张力遭遇“双败”,导致观众越来越觉得这类题材“主旋律”味重。
一开始,会很感动。
看多了,逐渐麻木。
到当下,仍旧有观众会买单,可更多观众,已经产生了PTSD。
观众不是傻子,也不是没有感情的追剧者,很多东西,并不需要编剧掰开了塞到大众嘴里我们才能GET,当戏剧足够精彩足够有温度时,我们自然会体会到。
在这方面,《特工任务》做处理地很好。
目前的剧情里,几乎没有提过一句主角“工作很苦”、“牺牲很大”、“付出很多”,更没有出现过背课本一样的赞美台词,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抓间谍。
也就是主角的工作日常。
对间谍们紧追不放,与情报信息隔空博弈,顶着每一个紧急时刻,冒着无数风险任务前行,这些剧情,让观众第一时间沉浸到戏剧的精彩。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主角团的喜爱,根本无需任何台词点拨,观众发自内心的敬意便来了,这才是影视剧赞美英雄正常的打开方式。
不是背书,不是歌功颂德,只是塑造一个个鲜活饱满的角度,便能做到。
不卖英雄情怀,不过度渲染英雄光环,反而更具英雄魅力,让《特工任务》在戏剧的精彩之外,又给国产剧主旋律相关主题找到了真正的安全区,更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