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将企业也比喻成一只水桶的话,那么根据管理者同员工的水平差距,那么就有长板和短板,一只水桶能装满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管理者就要综合职业和工作的需要去补员工的“短板”。
卡耐基曾经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话告诉我们,“人才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万达广场的老总王健林同样认可这个道理。他无比清楚的明白,人才是万达广场的短板,只有补足了这个短板,万达广场才能越走越远。为了补足企业的短板,万达实行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期权激励,第二步对基层员工,则实施了工龄工资增长机制。第三步,万达还实施了人才的培养计划,万达在河北廊坊等地建立了万达学院,2011年开学,在学院对每名普通员工进行培训。万达当然也收获了一批质量高忠诚度高的双高人才。
管理面对的是长短不一的员工,成功的管理者会拿长板补短板,但是如果利用员工中的长板去补充短板,就意味着员工的整体效率和效能的下降,想要达到1+1=11的效果,就要利用管理者的长板去补员工的短板。
培训,让员工充分发挥潜能
如果企业想打造自己的“铁桶江山”,管理者就要想方设法的提高所有板子的长度,并让所有的板子维持差不多的高度,才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完全发挥团队作用。为了让员工们的力量凝聚起来,很多管理者都选择了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补员工的短板。
IDC公司预计,在美国,仅2005年度,企业花费在职工培训的费用总额就达到了114亿美元,GE公司总裁麦克尼尔宣称,GE每年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5亿美元,并且将成倍增长。惠普公司内部有一项关于管理规范的教育项目,仅仅是这一个培训项目,研究经费每年就高达数百万美元。他们不仅研究教育内容,而且还研究哪一种教育方式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员工培训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桶”的容量,进而提高企业的总体实力。试想一下,当你的员工,全部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上上之才,又对公司绝对忠诚,公司的发展壮大自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断学习,加固长板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管理者并不是无所不知,所以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带动公司的整体素质不断的上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朱永兵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成长是大家的事情。”他并不因为自己是车间主任而有半点懈怠,不断摸索新技术,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写出了《现场安全》、《员工礼仪及职业道德》等培训教材,并发给其他同事共享学习。他说:“自己的成长根本不算成长,只有大家都能共同成长才算是真正的成长。”在朱永兵的带动下,车间工人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安全生产。
科学研究,人如果三年时间不学习的话,智力会下降3%,看来“三日不读书,智商变成猪”这句话还是有理论依据的。管理者如果不学习不继续进步,就将思维固定在原地,而你的员工却是在不断前进的,那么你看你的员工便如同五零后看九零后——看不惯。
组合,扬长避短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员工也一样。不管是出生背景还是受教育程度或者是经验和性格,都千差万别。所以你的员工中良莠不齐也是天经地义的,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结合他们的长处对员工进行重组,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豆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地产公司的项目策划小组工作。由于他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不了解,所以在策划的过程中间经常会出现遗漏和错误的地方,受到领导的批评。鉴于他不适合该岗位,公司出于对他的培养和自信心的保护,把他调到了市场研究部门。由于他是理科出生,对数字有天生的敏感,所以在数据分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他在市场研究部没有做多久,就成为了市场研究部的长板,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
没有邪恶就没有正义,没有短板就没有长板,长与短,本来就是相对的概念。企业的员工,谁能一无是处呢?大多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关键看领导者怎么能重组,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打个比方说,一个员工,做前台不是好手,但是极有可能是个很棒的销售人员。或者说一个员工做策划不行,但是做市场研究可能呱呱叫。所以管理者应该了解自己的员工,而后根据其特色进行整合,扬长避短,努力提升水桶的短板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