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创了最大物流帝国,新公司死磕阿里美团,估值109亿即将上市

下雨天的快乐 2021-11-16 12:57:50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在一片喧嚣、欢呼和争议之中,落下帷幕。但“尾款人”的节日还没结束——毕竟还有很多快递都没收到……

自从双十一诞生以来,物流就成为其重要一环。今年双十一,快递物流公司的压力依然巨大:

根据国家邮政局11月1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双十一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47.76亿件,同比增长超过两成,双十一当年处理的快件就接近7亿件。

不过,和过往相比,同城物流、即时配送在这一届双十一的戏份也越来越重。

11月10日晚8:07,京东双十一“小时购”完成了首单配送,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唐女士收到自已几分钟前刚下单的华为P50 Pro。

在同城物流时代,快递的送达速度已经从次日达推升到小时达,甚至分钟达,疯狂内卷正在上演。

这不禁让人想起,曾经以速度为傲的顺丰,还能稳坐钓鱼台吗?

(图片来自顺丰官网)

通过港交所聆讯,顺丰同城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6月30日就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的顺丰同城,终于在11月15日通过聆讯,获准登陆二级市场。天眼查数据显示,顺丰同城在今年3月份刚完成了4.09亿战略融资,投后估值约109亿。

已经上市的顺丰控股主营“顺丰速递”品牌,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快递。而“顺丰同城”则主攻面向同城即时物流场景,主要解决数十分钟到数小时的同城速运需求,除了点对点的紧急物品运输外,更多是面向B2C新零售市场提供运送服务,比如外卖、药品、生鲜等新零售业态,顺丰已服务麦当劳、必胜客、喜茶、天虹、海澜之家等不同领域的客户。

根据顺丰同城官方的说法,其急送服务面向C端客户提供普通代送及场景化跑腿功能,除了在系统端为用户提供完整下单、支付之外,还可以为商家提供骑手到店时间预估、预约订单等服务,且第一时间提供最优运力调度。

举了例子:根据媒体报道,和顺丰同城急送合作的瑞幸咖啡订单,30分钟送达率高达99.69%,平均订单配送时间比传统配送方式缩短16分钟以上。

不过,回顾当初披露的这一份招股书,价值研究所发现,顺利通过聆讯顺丰同城,也有自己的烦恼。

营收逐年增长,即时配送贡献大头

数据显示,顺丰同城过去三年营收分别为9.93亿、21.1亿和48.4亿,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就营收结构来看,顺丰同城的业务组成较为单一,即时配送业务是营收绝对主力,2020年收入占总营收的99%以上,其他收入则主要来自线上团餐服务平台。

另有第三方数据显示,顺丰同城目前已形成涵盖生鲜、餐饮、商超、服饰、医药、3C数码、办公寄件等全场景的即配体系,服务超过30万商家和超过1亿个人用户,合作品牌数超过7000家。

顺丰同城在招股书中表示,疫情的爆发,刺激了即时配送服务的发展。这也体现在顺丰同城的订单数上:2020年共计完成订单7.6亿单,2018和2019年分别为7980万单和2.1亿单,去年的订单数明显呈爆发式增长。

按照艾瑞咨询的统计,以截止今年3月末为止的12个月订单量算,顺丰同城力压一众竞争对手,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

(图片来自顺丰同城招股书)

不过,持续增长的订单量也无法解决顺丰同城的亏损难题。

人力成本过高,3年亏损超15亿

数据显示,顺丰同城过去3年的年内亏损及综合亏损总额分别为3.3亿、4.7亿和7.6亿,三年共烧掉超过15亿。

眼尖的朋友应该发现了:7.6亿,去年的亏损额和订单数是一个数,也就是说顺丰同城每做一单就要亏一块钱……

我们都知道,快递物流一直有毛利低、订单量大和增长速度快等特点,是一个十分讲究规模效应的行业。

数据显示,顺丰同城过去三年的毛利润分别为-2.31亿、-3.36亿和-1.89亿,对应的毛利率则分别为-23.29%、-15.96%和-3.89%,全部陷于负区间。也就是说,顺丰当前的规模仍无法覆盖成本支出,整个业务仍需要不断输血维持。

一般来讲,企业在初始阶段亏损经营是常态,但等到订单数量增长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应该想办法摊薄经营成本,实现盈亏平衡。但从顺丰同城目前的情况来看,订单量增长虽快,亏损的上升速度也不慢,能否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个平衡标准,还很难下定论。

通过对招股书的解读,价值研究所认为,顺丰同城的亏损之所以不断放大,主要还是跟居高不下的经营成本和过于单一的营收来源都有很大关系。

先看成本方面。招股书显示,行政开支是顺丰同城的压力来源:过去三年分别花费1.14亿、2.04亿和4.18亿,远超过销售营销以及研发方面的支出。

(图片来自顺丰同城招股书)

其中,人力外包成本占据大头。

要知道,顺丰同城和绝大多数物流同行一样,都是采用外包方式雇佣骑手。这意味着平台对骑手的控制较弱,骑手的雇佣成本更多是围绕市场需求而波动。在各家物流企业纷纷加码同城物流、争抢棋手资源的情况下,顺丰的压力可想而知。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官方数据显示,顺丰同城目前共拥有280万名注册骑手,过去三年的外包骑手开支分别为10.5亿、21.1亿和48.6亿,分别占营业总成本的85.4%、86.4%和96.6%——说一句顺丰同城正在为骑手打工,一点都不为过。

营收结构单一为一大烦恼

至于营收结构这方面,顺丰同城最大的烦恼其实并非即时配送业务占比过高,而是对大客户的依赖程度太高。

过去三年,前五大客户业务占顺丰同城总营收比例分别高达67.7%、67.1%和61.2%。虽然这一比例已在逐年下降,但依然维持在极高水平。

换句话说,如果这五大客户的订单数减少,或者双方的合作关系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对顺丰的营收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应该怎么解决当前这两大难题?

价值研究所认为,顺丰同城顶着压力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就表明了其态度:扩大影响力,才能抢占更多市场。

想要降低人力成本负担以及对大客户的依赖,就必须要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登陆二级市场不仅能通过募资缓解现金流上的压力,还可以在这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进一步施展自己的影响力。

股权架构和融资图谱显示,除了顺丰控股这个大股东之外,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新希望亚太投资、君联资本旗下的意动以及华尔街大鳄高盛都向顺丰同城抛出了橄榄枝。

登陆二级市场、获得资本助力,对于扩大顺丰同城的市场影响力,至关重要。

但回顾这次上市历程,价值研究所还发现了另一个关键词:快。

(图片来自顺风同城官网)

阿里美团京东重注,市场竞争高度激烈

就如同顺丰多年来在快递物流市场安身立命的根本战略一样,对于顺丰同城这次上市计划,也是速度决定一切。

价值研究所翻查其发展历程发现,由推出同城物流业务到孵化顺丰同城品牌进行单独运营,耗时3年;但从顺丰同城独立运营到分拆上市,仅仅1年多的时间。

在不断加快的发展节奏中,我们可以看到顺丰的压力陡然上升,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让其感到焦虑。

数据显示,即时配送行业在过去5年迎来高速增长期,市场规模、订单量、用户数都不断攀升。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的数据,国内即时配送订单量从2016年的46亿件增长至去年的210亿件,用户规模也从1.24亿暴涨至5.06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6%。

艾瑞咨询指出,按照当前的发展状况看,及时配送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在2000亿。西南证券的研报则预计,即时配送行业2021年规模增速约为23%,是电商产业链中增速最高的一环。

(图片来自顺丰同城招股书)

但问题正在于,由于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大巨头都纷纷加码即时配送业务——顺丰不仅要和同为独立第三方物流平台的UU跑腿、闪送等竞争,也难以避免和阿里系的蜂鸟即配、京东系的达达集团和美团配送等对手直接掰手腕。

数据显示,美团配送、蜂鸟即配是即时配送服务市场的霸主,两者合计占据过半市场份额。而顺丰同城的市占率仅有可怜的1.2%,甚至不如美团配送和蜂鸟即配的零头。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不过,将眼光收窄到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市场的话,顺丰同城占据11%的份额,确实是独占鳌头。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三大独立平台的市占率加起来也不到30%,整个行业呈高度分散状态。

对于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价值研究所认为,顺丰同城应该看清两点:

第一,美团在即时配送行业占领的大部分份额,但主要来自于外卖市场,和顺丰同城不再一条细分赛道上;

第二,虽然蜂鸟即配、达达集团主要承接阿里、京东电商订单,顺丰同城主要做B端生意,但随着业务边界不断拓宽,谁敢说蜂鸟、达达对第三方独立配送市场没有野心?

换句话说,顺丰要认清自己的对手。

事实上,在2019年蜂鸟从饿了么独立出来的时候,时任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总裁王磊就说过:

“蜂鸟品牌独立不仅仅是阿里本地生活物流配送服务能力的升级,更是整个口碑饿了么融入阿里大生态、阿里经济体之后,阿里巴巴新零售的升级。我相信今天是行业新变革的开始,我们具备服务全行业、各个品类的能力。”

(图片来自Zcool)

归根结底,达达、蜂鸟和顺丰同城都会不可避免要卷入B2C零售赛道。

行业内有一个共识:即时配送的当下靠外卖支撑,未来则要靠新零售突围。

西南证券的研究指出,在2025年,即时配送市场的需求主要将由两部分组成:外卖订单和生鲜电商。两者的订单数预计将分别达到467亿单和370亿单,市占率超过九成。

前者无疑是美团的天下,后者则是阿里、京东物流体系和顺丰同城等第三方平台需要争抢的市场。

各大巨头早已划分好势力版图,很难蚕食彼此的市场。但高度分散的第三方独立配送市场,还有进一步收割的空间。如果顺丰同城这样的玩家不尽早发力的话,自己手中那一亩三分地也迟早要被阿里、京东盯上。

我们不妨把已经成功独立上市的达达集团拿过来,和顺丰同城做个对比。

根据东方证券整理的数据,无论从配送单量、骑手数量还是业务覆盖范围来看,顺丰同城的落后于美团配送和蜂鸟即送。而从经营成本、营收、利润、骑手和订单规模甚至亏损数字来看,达达都是顺丰同城最接近的竞争对手。

数据显示,达达集团过去三年营收分别为19亿、31亿和57亿,整体高于顺丰同城。但过去这三年,达达集团的亏损也高达17亿,同样超过顺丰同城。

(图片来自东方证券)

不过,对比之下,相信大家还是发现一个核心问题:顺丰同城280万的骑手负担10亿级别的订单,订单数相当的达达集团却只有70万+的骑手,且业务覆盖了全国2600多个市县,远超顺丰同城的500+市县。

如何像达达一样,用更低的人力投入,承接更多的订单业务,且将业务向更广阔的市场铺开呢?

智能化,或许是大势所趋。

即时配送的下半场,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说到这,我们或许应该跳出即时配送这个小框框了——放眼整个物流行业,都在智能化建设上陷入疯狂内卷。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线下物流的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利用智能化减少人员支出、提高产出,是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顺利运转最离不开的是物流,智能物流不仅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甚至可以说是即时配送平台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此外,智能物流的爆发,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推动。

比如疫情的爆发令物流巨头们意识到,基于大数据、AI人工智能、IoT等技术的全链路智能物流体系能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业务正常运转,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而且通过智能化的物流系统,打通线下仓储、配送通道,更是贴近消费者、提高渗透率的关键。

有鉴于此,围绕智能物流进行改革,就成为了美团、阿里、京东、顺丰等巨头这几年的主旋律。

(图片来自Pexels)

从各大巨头最近几年的动态看,这股主旋律早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价值研究所就认为,要说巨头们的智能化转型,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线上订单处理系统、智能仓储以及智能配送。

阿里、京东领衔科技竞赛,无人配送仍难实现商业化智能订单处理系统:SaaS发挥重要作用

先来看线上处理系统的情况。

对于即时配送来说,快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达到快速、准确的服务标准,订单处理系统是基础。

以达达为例,今年9月份发布的即时配送SaaS系统达达智配,就接入了达达全渠道订单信息,且提供订单派送管理、运力管理能全套服务,能同时满足后台运力调度、前端订单处理和派送跟踪管理等需求。

顺丰这边,物联云仓为其提供的50OMS订单管理SaaS系统、50BMS经营与效能管理SaaS系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根据物联云仓官方的说法,其订单管理系统能基于智能算法规则,对多渠道来源的顺丰订单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并根据整理后的信息进行自动快速分发、智能运力匹配,同步下发到对应仓储和配送系统。

智能仓储:京东、阿里各有所长

至于智能仓储, 过去一年的进步也令人侧目。

其实,在价值研究所看来,无人配送能够成功落地,智能仓储也提供了关键支持:全智能化运营,能以最快速度实现仓库分拣到配送运力调度的数据对接,让配送更加及时、更加方便。

在这一块,京东和菜鸟可谓双雄竞争,你追我赶。

在今年5月份的消博会上,菜鸟宣布和海控全球精品海口免税城达成战略合作,菜鸟承诺为后者提供全链路数智化物流服务,以全智能的方式完成港到仓、保税仓、门店仓和门店-提货点的自动化物流配送。

我们当然愿意相信菜鸟绝不是夸大自己的能力。

毕竟早在去年于无锡上线的新一代菜鸟智能仓,就已经能通过AI调度,指挥超千个机器人协同作业,将发货能力较上一代智能仓提升60%,且极大降低人力运营成本。

京东自然也不甘示弱。其“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仓号称是亚洲B2C行业内建筑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现代物流中心之一,巡检机器人、自动包装机器人等无处不在。

在如此大规模的作业下,京东以引为傲的RFID信息处理技术和无人AGV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6月份落户武汉的“亚洲一号”二期智能立体仓库,更将货物分拣速度提升了1.8倍。京东仓储部负责人在接受湖北日报采访时颇有自信地表示:

“从客户下单到配送出库,最快5分钟即可完成。”

智能配送:巨头纷纷开展商业化探索

有智能仓储体系打底,智能配送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人将2020年称作“无人配送元年”。这一年,美团无人配送车、菜鸟小蛮驴和京东智能无人车纷纷落地,博足眼球。而现在,几大巨头纷纷开始了智能配送的商业化探索。

菜鸟:菜鸟在今年10月份联合达摩院宣布,无人车小蛮驴总计投放350辆,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200+所高校,双十一期间全员上岗为高校师生运送快递到楼。数据显示,截止双十一当天下午,小蛮驴累计配送快递已超100万件。

京东:同样在双十一期间,京东投放的近400辆智能快递车在全国超25个城市上岗,与去年相比,送达单量大幅增长超200%。目前,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已经在北京、天津、苏州、常熟和芜湖五个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

美团:今年四月份,美团推出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魔袋2.0,截至目前其无人车配送服务以覆盖20多个小区,累计配送订单数超3.5万。王兴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会上也说过,美团仍将持续投资无人配送。

顺丰:今年9月下旬在苏州亮相的无人配送车,计划在高校园区、景区、居民小区和大型产业园等不同场景全面铺开,提供智慧物流服务。

不过,有分析指出,无人配送车目前还不算一个成熟产业,几大巨头也尚未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的能力。

在未来,无人配送要想覆盖更多场景、提高实用价值,至少得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大规模量产能力。主流玩家需要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以足够低的成本生产足够的无人配送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无人配送车。

第二是实现商业化正循环,让无人配送商业化规模扩大到足以降低边际成本的程度。

最后,和自动驾驶一样,需要构筑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无人配送要是能实现大规模商用,阿里、京东、美团和顺丰们比的就不只是自动驾驶技术了,还有AI算法、软硬件、IoT等技术的全方位PK,难度可以想象。

但在阿里、京东等巨头不及短期成本的投入下,我们相信,智能配送的未来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顺丰同城在招股书中说了一段话:

即时配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恶性行业,劳动力市场上可招募的骑手数据总体萎缩或任何人力动荡均可能对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痛点,同样推动了巨头们的智能化进程。

在物流战事的上半场,低价竞争、烧钱换市场,给企业带来了长久的经营压力和许多后遗症,以至于整个行业都在负重前行。

而在下半场,流量枯竭、人口红利减退,科技应该取代流量、市场规模,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即时配送是如此,对于物流行业是如此,甚至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应当如此。

2 阅读:11440
评论列表
  • 2021-11-16 22:47

    说再多,还是把骑手坑的够惨,才能稳健增长营收,主要是吃骑手血

  • 2021-11-17 14:16

    什么叫30分钟送达率?送不到要扣骑手的钱这也算平台有能力?

  • 2021-11-17 08:19

    亏得越狠的越是大老板

下雨天的快乐

简介:下雨天的快乐,分享不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