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儿童友好”的出行氛围?2025上海两会即将召开,上海市妇联拟提交《关于加强长途列车“适幼化”服务的建议》指出,近年来,火车上因儿童吵闹而发生的冲突时有发生,处理不当容易形成不良社会趋势。长此以往,大众对育儿易产生负面观感,加重生养焦虑,建议铁路部门试点亲子车厢、亲子专列等。
春运来临之际,再次出现“亲子车厢”的建议,可能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不过,如今大家的预期发生了变化,在很多人看来,重要的不是提出这种建议,而是拿出切实可行的思路——这类建议是否有价值,就看它是否具备可行性,也就是说,想清楚如何操作至关重要。
上海市妇联应该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建议都很有针对性,其中就包括:购票时增加“不购票婴幼儿信息”选项,以便利用算法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优先倾斜资源;预留婴儿车放置空间;将列车内部分卫生间改造为空间稍大的家庭卫生间;试点将与商务车厢对应的另一端1-2节车厢改造为“亲子车厢”。这些都是不错的想法,不过,站在铁路部门的角度看,其中很多可能早就想到了,比如从购票流程来看,如何捕捉到“亲子车厢”的需求群体,显然不是什么难事。
从“静音车厢”到“学习车厢”,再到“亲子车厢”,这类呼吁背后都存在相应需求,但为何难以落实?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大概有两个担忧:一是这类需求是否充分;二是一旦落地会不会产生负面效应。
需求充分对于一项服务至关重要,毕竟,一旦需求不充分就会产生资源浪费。比如学习车厢,讨论这个提议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呼应,但具体到某次列车多少人有学习需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需求不足就名不正言不顺,当然有人会说需求不足可以让其他乘客补上,这是一种思路,像“静音车厢”“学习车厢”都可以这样做,只要提醒乘客遵守车厢规范即可。但像“亲子车厢”,如果不是带孩子的乘客被迫坐到这种车厢,花同样多的钱但体验却不好,势必不满意,这意味着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增加了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还涉及社会情绪。设立一种特色车厢,或多或少会产生排他性,这就会导致一定的对立情绪。比如“静音车厢”,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旦设立这种车厢,就意味着只有小部分人能满足需求,而非“静音车厢”的体验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相对满足这类需求带来的便利,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恐怕也不容忽视。
铁路部门肯定考虑过这些因素,相应的探索试图平衡各种需求。比如像“亲子车厢”,2024年春运期间有的线路就推出了“遛娃车厢”,不过这种车厢并非完全排斥其他乘客,而是将餐车进行“童趣改造”,以满足亲子家庭的需求,当时很受欢迎。还有像成昆铁路部分线路推出的“学习车厢”,也是因为列车经过的城市有大量高校,不少乘客有读书、学习的需求,所以这类车厢很受欢迎,而且也不会产生负面效应,落实起来相对容易。
可见,设置特色车厢要考虑各种需求和意见,作为固定配套未必合适。倒是可以考虑在特殊节点、线路推出针对性服务,比如,在寒暑假期间,设立亲子车厢是相对合适的,因为这个时候有很多孩子出行。铁路部门现有的操作其实很有价值,也在逐步完善,不妨再观察,今后做法或许会更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