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到底是啥?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

森罗万象视频 2025-01-24 13:59:5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相信大多数人肯定都听过,而且大部分人都觉得这话的意思是在说天地无情,万物在它们眼里都像是草芥一样。

好像老天是个冷酷无情的家伙,对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漠不关心,但是其实关键并不在于“不仁”,这“刍狗”二字,才是理解这句话的核心。

它可不是骂人的话,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所谓的“刍狗”到底是什么?

老子其人其书

关于老子,历史上众说纷纭,即使是他的姓名、籍贯、官职,都存在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也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书里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但也有人认为老子是老莱子,或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总之老子的生平到现在都没个定论,但他的作品《道德经》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

可惜就像他这个人身世的神秘性一样,这道德经也有不少争议,不少版本,甚至经常遭遇误读。我们现在常见的通行本,是唐朝河上公的版本,此外还有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等版本。

这些不同版本之间存在一些文字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这个名字也不是老子本人所取的,而是后世约定俗成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经》曾有过不同的名称。

而《道德经》被误读得比较厉害的一个典例,莫过于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尤其是里面的刍狗,绝大多数人都只看字面,完全不了解它到底是什么。

刍狗的前世今生

“刍狗”一词最早出现在《道德经》第五章,是古人用草扎成的狗形祭品,相当于现在的纸扎。在祭祀还没开始前,这刍狗可是宝贝,被小心翼翼地放在精致的盒子里,甚至还要用漂亮的绣巾盖上,由斋戒沐浴过的祭司恭恭敬敬地送到祭坛上。

可是仪式一旦结束,这只狗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它会被毫不留情地丢弃,任人践踏,甚至被拿去当柴火烧掉。

从备受尊崇到一文不值,转变也太戏剧化了,除了祭祀祖先,《淮南子》等古籍还记载了刍狗的其他用途。

比如用来求福禳灾、祈雨等等,不同的用途,决定了刍狗祭祀后的不同命运,有时,祭祀后的刍狗会被大家分食,就像现在的祭祀用品一样。

有时它会被车轮碾压,象征着某种仪式,还有的时候,会被直接拿去烧掉,以示祭祀的结束。总之刍狗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到了现代,“刍狗”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常用的比喻。

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曾经很重要、很有价值,但现在却变得微不足道,甚至毫无用处的事物或言论,比如一件过气的衣服,或者一个被淘汰的手机。

还有一个成语叫“已陈刍狗”,出自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的是已经用过的刍狗,比喻那些过时的、没什么大用处的东西。更进一步引申,它也可以用来比喻腐朽的思想、言论或做法。

从古代祭坛上的祭品,到现代语言中的比喻,“刍狗”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失去价值,被丢弃”却始终未变。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觉得老天爷冷酷无情,把我们和世间万物都当成祭祀后可以随意丢弃的刍狗。咱们现在对“天地不仁”的理解,主要来自一些比较古老的解释。

比如说汉文帝时候有个叫河上公的,他就解释说:“天地生了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但是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野草、牲口一样,不指望它们回报什么。”

再比如,魏晋时期有个很有名的玄学家叫王弼,他也说:“天地就让万物自然发展,什么也不管,万物自己管理自己,所以才说不仁。”这些解释都把“不仁”理解成了没心没肺、不给好处的意思,搞得大家伙儿都觉得老天爷看不上咱们。

不过近现代的一些学者对这种理解提出了质疑,比如哲学家钟泰就指出,王弼等人曲解了“刍狗”的意思。其实老子想表达的是,天地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类的情感喜好而有所偏颇。

它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就像对待刍狗一样,让它们自然地经历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这是一种客观的、无分别心的态度,而不是残酷无情。

老子的“不仁”有何不同

和其他思想家相比,老子的“天地不仁”显得尤为独特,比如邓析就认为“天之于人无厚也”,认为上天对人类并没有特别的恩惠。《列子》中也记载了鲍氏之子批评田氏“天之于民厚矣”的观点。

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彼此之间只是大小和智力不同,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人类取食万物,也并非上天特意为了人类而生。

这些观点都和老子的“天地不仁”有相似之处,都否定了“天”有意志、有情感的传统观念。

不过老子的思想更进一步,他认为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客观的、自然的,就像现代生物学所说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一样。天地不会干预万物的自然发展,一切都遵循着自身的规律,这就是“道法自然”的真谛。

《列子·说符》中有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故事说齐国的田氏设宴招待宾客,席间有人献上鱼雁,田氏于是就突发感慨,说:“上天对人类真是太好了!赐予我们五谷杂粮、鱼鸟等物,供我们享用。”大家纷纷附和,这时鲍氏的儿子,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却站出来反驳。

“天地万物和我都是一起生的,就像同类一样。同类之间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取食,并不是谁为了谁而生的。

人吃可以吃的东西,难道是上天专门为人生的?蚊子叮人,虎狼吃肉,难道是上天为了蚊子而生人,为了虎狼而生肉吗?”这番话可谓振聋发聩,也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思想不谋而合。

所以“刍狗”并非指低贱卑微之物,它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万物的自然循环,象征着天地看待万物的平等态度。既然天地对待万物都是平等的,那么人类该如何自处?老子的答案是“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妄图违背自然规律,不要强行干预万物的兴衰变化。

就像刍狗一样,该被重视的时候就重视,该被丢弃的时候就丢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人力无法改变,也不应该去改变。

人类应该学会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逆天而行。只有这样,才能与天地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

结语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吓住了。但是回看过去,会发现老子真正的意思是天地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不会偏袒任何人,也不会刻意刁难任何人。

花开花落,四季更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与其抱怨老天不公,不如学着像老子一样,顺风而行,随遇而安。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森罗万象视频

简介: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