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商界,李嘉诚和李兆基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俩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大片。

李嘉诚1928年出生在广东潮州。
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可后来日本侵略,一家人只能逃到香港,投靠舅舅。

他1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李嘉诚只能辍学去打工,养活一家人。他做过钟表店学徒,还当过五金厂推销员,因为业绩好,很快就当上了总经理。
1950年,22岁的李嘉诚拿出自己的积蓄,又找舅舅借了点钱,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赚到了第一桶金,李嘉诚也因此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1963年,李嘉诚娶了表妹庄明月

李兆基也是1928年出生,不过他是广东顺德人。
他父亲在广州开银庄,李兆基7岁就常去父亲店里玩,对生意的事儿耳濡目染。小学毕业后,他就到父亲的银庄工作,从最底层干起。

1948年,李兆基跟着父亲来到香港,因为之前有做银庄生意的经验,他很快就在香港的金银行业站稳脚跟,和别人合作买卖外汇和黄金,赚了不少钱。后来他又转行做五金和进出口贸易,积累了不少资本和人脉。
20世纪50年代,两个潮汕青年李嘉诚和李兆基在港岛街头偶遇,相似的出身让两人惺惺相惜。

1958年,他们联手竞得荃湾地块,却因资金短缺被迫引入第三方,埋下合作裂痕的种子 。
李兆基后来回忆说:“我们潮汕人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

可商战哪有那么简单,60年代地产危机,李嘉诚果断低价抛售楼盘回笼资金,李兆基却选择坚守,两人策略不同,首次分道扬镳。
1972年的“地铁招标案”是他们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李嘉诚的长实和李兆基的新鸿基联合起来,击败了英资置地。本来是好事,可在分红比例上,两人产生了矛盾。李兆基觉得李嘉诚太贪心,“吃独食”,一怒之下退出合作。
从那以后二十年,两人围绕中环地王、九龙仓控制权展开了多轮激烈竞价,把香港地产业推向“天价时代”。那竞争场面,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过招,招招致命。

要说他俩最激烈的一次交锋,还得是1993年对美丽华酒店的争夺。
当时李嘉诚想联合其他人收购美丽华集团,还打算收购后把两块黄金地皮拆掉重组。可美丽华大股东杨秉正一家不想品牌被分拆,就提出股权换经营权,李嘉诚不同意。

美丽华
杨秉正就找到了父亲的世交李兆基,表示价格可以低一半。最后李兆基成功击败李嘉诚,拿下美丽华大酒店,还保留品牌继续运作,依然让杨秉正管理美丽华在全球的资产。
李嘉诚因为这次收购失败,损失巨大,股票也大跌,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梁子”。
八卦说,李嘉诚在董事会上气得摔碎茶杯。

后来,在持续20余年的港珠澳大桥立项争议中,李嘉诚因为掌控香港港口业务坚决反对,李兆基则联合郑裕彤、何鸿燊等组成“反李联盟”。
这场价值超千亿的博弈最终以2018年大桥通车落幕,李兆基阵营获胜,打破了港口垄断,也推动了大湾区融合。

有分析说,李嘉诚因此损失了约30%的港口收益。
在财富角逐上,两人也是你追我赶。

1998 - 2019年,李嘉诚靠着抄底欧洲,连续21年称霸香港首富,2018年财富达2000亿港元。从此李兆基变成万年老二。
2020年,李兆基以304亿美元反超,打破李嘉诚的垄断 。
这种交替登顶的背后,是两人不同的战略。李兆基深耕亚洲资本市场,李嘉诚布局全球基建。就像《南华早报》说的:“李兆基是精算师,李嘉诚是战略家。”

有意思的是,李兆基给次子取名李家诚,一度被外界质疑是不是在“调侃”李嘉诚。
李兆基解释说,取名李家诚只是因为这个名字会给家族带来好运,但这事儿还是让大家浮想联翩。

其实,他们也不是一直都在竞争,早年二人曾合作开发半山嘉兆台项目。
1992年项目落成时还把酒言欢。只不过随着势力不断扩张,两人的关系逐渐恶化。
2013年“撤资风波”中,李兆基公开唱反调:“恒基要深耕大湾区”,被大家解读为对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的暗讽。

退休的时候,两人的安排也不一样。
李嘉诚则实施“长子继承 + 信托基金”模式。2019年,李兆基将5000亿帝国“二子分治”,长子李家杰主攻内地,次子李家诚固守香港。
如今,李兆基已经去世,李嘉诚也逐渐淡出商界。但他们在香港商界留下的痕迹,那些激烈的竞争、精彩的商战,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