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有大功却委身受辱,为何历代秦王却不给他平反?

一点儿历史事 2025-02-17 19:36:21

商鞅立有大功却委身受辱,为何历代秦王却不给他平反?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清楚商鞅的死因。

收到电视剧误解,很多人都认为商鞅是“车裂”而死。

其实这是不对的,商鞅死于郑县渑池,被他培养出来的秦军亲手杀死,而收到“车裂”的其实是他的尸体。

1.变革者的归宿

整个战国时期,无处不在的是战争,暗流涌动的是变法。

为了更好的迎合时代,变法是唯一的途径。

作为周文化的“逆贼”,法家思想只追求极致的效率,他们是“实用主义者”。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导致法家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变革者通常下场凄惨。

吴起权倾朝野、风光无限,但支持者楚悼王尸骨未寒,吴起就在他的葬礼上万箭穿心。

韩非子认为人性自私、阴险,并上书秦王不要相信任何人。秦王于是觉得韩非子来秦目的不纯,把他关进了牢房。

韩非子于是死于师兄李斯之手,因为李斯觉得他会危害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法家的宿命,商鞅也不能幸免。

2.“反叛者”商鞅

关于商鞅的身世,这里也有一个误区。

商鞅并不是卫国国君的儿子,这一点从他的本名“公孙鞅”中就能看出。

在周朝初年,国君的儿子称“公子”,而他的孙子才是“公孙”。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公孙”越来越多,基本上只要沾亲带故的,就可以叫“公孙”。

商鞅家里可能之前风光过,可到了他这一代早就没落,为了谋生,商鞅只好到公叔痤那里做了个整理报告的“中庶子”工作。

公叔痤本人名声不显,但就是因为他,吴起才被迫离开了魏武侯。

公叔痤也是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商鞅的思想也多少带点他的影子。

公元前362年,秦魏少梁之战,魏国惨败,公叔痤和商鞅一起被秦国宠臣景监俘虏。

商鞅因祸得福,认识了景监。

3.商鞅入秦

公叔痤死后,魏武侯并没有按照他的遗嘱,重用商鞅,反而准备杀掉他。

商鞅走投无路,只好来到了秦国,恰巧此刻秦孝公正在颁布“求贤令”,在景监的帮助下,两人相见恨晚,于是“开挂之路”就此开启。

公元前310年,恰逢魏齐战争白热化,商鞅瞅准时机,出兵伐魏。

面对秦军,魏国派出了将军魏卬。

魏卬虽然是商鞅的师兄弟,但骨子里却是个“老实人”。

因此面对商鞅和谈的请求,魏卬轻易相信,并与商鞅决定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酒过三巡,商鞅示意左右活捉魏卬,并趁魏军群龙无首之际发动总攻,一举歼灭魏军,并获得了河西地区。

因为商鞅的功劳,秦孝公将“商”地封给了他,“商鞅”就此列于史书之上。

4.悲惨结局

商鞅和所有变法者的宿命一样,也是靠山倒下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即位。

PS:太子嬴驷因为违抗商鞅之法被流放十余年,太子师傅嬴虔被割鼻,公孙贾被刺字。

嬴驷即位后,嬴虔立刻联合公孙贾告发商鞅叛国。

根据“商鞅之法”——“告奸法”:凡是被告发的人,都要被抓起来,慢慢审理。

商鞅用残酷的“法律”让秦国都变成了和他一样的“残暴少恩”之人。

见识到许多人因为“法律”家破人亡之后,商鞅也自然明白自己不会有好下场。

为了求生,商鞅也只好连夜逃到魏国,违反法律。

由于商鞅之前伐魏,所以魏国不仅没有接收他,反而将他送了回去。

商鞅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在“商”地组织亲族,企图攻下郑县,负隅顽抗。

但此时的秦军早已今非昔比,又怎么可能给他机会,商鞅最终在郑县渑池被杀。

而商鞅死后,秦国竟无一人哀悼,反而举国相庆。

商鞅之失败,可见一斑。

结语

虽然商鞅确实是无辜的,但是被商鞅之法残忍杀害的无辜人又何止千万。

即使商鞅最初并没有谋反的心思,但他之后的行为却坐实的谋反的行为。

他不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私自出逃,甚至坐拥军队意图谋反,这些都是他“叛国”的铁证。

有了这些铁证,后世秦国之君自然也就没有给他平反的理由了。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