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4日到10日,苏美英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
当时在欧洲,东线苏军已强渡奥得河,进入波兰,即将对柏林展开最后一击,西线盟军已从法国边境进入德国作战;在太平洋上,美军正在进攻马尼拉,硫黄岛和冲绳岛的血战即将展开。
由于日军仍然在激烈抵抗,当时美国军事专家预计,德国投降后,还需要18个月才能击败日本,美军需要付出100万人伤亡的代价。
美国显然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伤亡,因此,争取苏联尽快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就成了罗斯福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适当做出妥协与退让,甚至出卖一些盟国的利益,就变得可以接受了。
弱国无外交,再一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演,对象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雅尔塔会议并没有邀请蒋介石参加。此时的蒋介石,再也没有开罗会议时,“盟国四巨头”的意气风发。
上一次中国人遭受这样的屈辱,还是1919年的巴黎和会。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战争国,但是讨论战后利益分配的重要会议,竟然都不让中国人参与,可谓屈辱至极。
最终,罗斯福接受了斯大林关于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苏美英三大国签订了雅尔塔秘密协定。
条件包括:
1、外蒙古维持现状。
2、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有优越权益;苏联租用旅顺港作为海军基地。
3、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苏中共同经营。
美苏两大国在远东问题上,彻底了牺牲中国的利益。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根据雅尔塔协议,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涉及中国的特殊权益,必须与中国国民党政府谈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5年6月30日至8月14日,为落实雅尔塔精神,中苏双方在长达40余天的九轮谈判中,唇枪舌剑激烈辩论,最后在苏美的高压之下,中苏相互妥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其他有关文件,其内容实际就是雅尔塔协议的具体化。
蒋介石为什么必须着急与苏联签署协议?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蒋介石眼看二战即将结束,日本已经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如果苏联在即将到来的国共内战中支持共产党,那对蒋介石来说,是大大的不妙。
必须争取苏联承诺不支持中共,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做出一些“必要的牺牲”,甚至出卖一些国土,也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主要内容包括:苏联将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外蒙古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前途;中东路与南满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管;大连辟为国际贸易自由港,行政权属于中国;旅顺为共用海军基地;日本投降后,苏军最迟三个月撤出东三省。
蒋介石事实上放弃了外蒙古的主权。
1945年11月20日,外蒙举行全民投票,人民一致主张国家独立。
1946年1月5日,国民党当局宣布,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外蒙从此永久脱离中国版图。
蒋介石以中长铁路的管理权,大连与旅顺以及外蒙古180万平方公里作为代价,换来了苏联不支持中共的承诺。
此时的蒋介石志得意满,以为同时取得美、苏两个大国的支持,反观中共,在国际上将彻底陷入孤立,所以假惺惺地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之后,1946年6月就单方面撕毁“双十协议”,主动挑起内战。
蒋委员长以为消灭共产党是小菜一碟,绝想不到短短3年就兵败如山倒,几乎溃不成军,自己也从总统成了岛主,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宣布废除旧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1950年,毛泽东应邀出访苏联。此次出访是毛主席一生之中第一次出国,目的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讨论中苏条约问题。
毛泽东到达苏联的当天晚上,斯大林就在克林姆林宫会见毛泽东。一般情况下,斯大林从不到门口迎接外宾。但这一次,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及其领袖的尊重和信任,他破例率领苏共中央全体政治局委员在门口站成一排迎接毛泽东。
会谈中,毛泽东提出了中苏条约问题,一触及这个敏感问题,斯大林立即接上毛泽东的话,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并作出决定。需要讲清楚,是宣布保留1945年缔结的苏中友好同盟条约,还是声明将对它进行修改,或者现在就对它作相应的修改。”
此后,斯大林对条约问题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又说中苏条约涉及雅尔塔会议,需要考虑英美的利益。
毛泽东在苏联访问期间,斯大林始终不提签约之事,也不再会见毛泽东。毛泽东这次访苏,本来是兴冲冲来的,寄予很大希望。但没有想到在签约问题上出现分歧,并受到如此的冷遇。
一次,苏方联络员柯瓦廖夫和翻译费德林来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对他们发了火,说:“我到莫斯科来,不是单为斯大林祝寿的。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一天只干三件事:吃饭、拉屎、睡觉。”
毛泽东的这些话充分表达了对斯大林不准备签订新约的不满。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国际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想承认新中国。
无巧不成书,此时英国通讯社突然放风说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消息一传出,苏联方面难免有些紧张。
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直接会谈,但十多天过去了,却没有谈出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因此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谣传。
中方巧妙地利用了意外事件,经双方协商后,毛泽东在1950年1月2日发表了一个“答塔斯社记者问”,提到毛泽东访苏的目的主要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国贷款问题,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等。
“答记者问”发表以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谣传不攻自破。它的发表也促使斯大林的态度发生变化,开始重新考虑是否与中国签订新约。
2月14日,一个特殊的情人节,《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在克里姆林宫隆重举行,毛泽东、斯大林站在最中间。
斯大林比毛泽东矮,所以,两人合影时,斯大林总要往前移动一两步,这个小技巧让斯大林与毛泽东在合影中身高差距没那么明显了。
同时,中苏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规定不迟于1952年末,中国收回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收回旅顺军港;1950年之前,收回大连的行政管理权。
较为可惜的是,此时蒙古已经独立,尽管毛泽东曾三次向斯大林索要外蒙,最终还是没要回来。
斯大林的算计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斯大林已经不太熟悉了,斯大林是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全部出发点,都是基于苏联的利益,这一点毋庸置疑。
20世纪初的苏联,从国土防卫和国家利益角度考虑,有两个“心魔”,一是中苏是两个大国,如果完全接壤,那对苏联的安全将构成重大威胁,必须在中苏之间划出一块足够大的区域,作为战略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就是外蒙古。
二是苏联,甚至沙皇俄国,因为俄国纬度太高,梦寐以求得到太平洋上的出海口和深水不冻港,于是俄国人盯上了旅顺军港,那是多么符合苏联利益的出海口跟不冻港。
旅顺就这么被中国收回去了,斯大林会甘心吗?
很显然,他不甘心。
但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全面倒向苏联,条约也是自己签的,又不能反悔,该怎么办呢?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前,金正日曾经多次像斯大林请求发动统一朝鲜的战争,斯大林一直没有同意。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前后,斯大林改变了态度,允许金正日出兵,并且给了朝鲜很多武器装备。
金日成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朝鲜与韩国(美军)开战后,如果朝鲜打赢了,那苏联可以获得朝鲜半岛上的不冻港,不再需要旅顺;如果朝鲜打败了,那美军必定入侵东北,当时的中国没有海军,中国必须依靠苏联海军保护旅顺,旅顺自然也就不用归还了。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的,斯大林终于同意金日成采取军事行动,统一朝鲜半岛,而且还刻意瞒着毛泽东。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在联合国又没有动用一票否决权,从而使联合国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导致志愿军最终对上十七国联军。
斯大林确实是个精明的政治家,可惜,他的对手,不再是无能的蒋介石。
立国之战
面对斯大林的算计,毛泽东选择如何应对?
这些算计其实是很难破解的,事实上,由于朝鲜战争,旅顺港真就没有在原定的1952年收回。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跨过鸭绿江,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拉开帷幕。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民族复兴的伟大战争,是1840年之后,中国对外战争取得的一场决定性胜利,它向世人展示觉醒的中国人民力量是多么强大。这场战争打出了国威军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
打赢这场立国之战后,斯大林彻底看清了中国的实力,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这个盟友的分量,因此对新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苏联为什么输掉冷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中国推到了对手的阵营,这是苏联冷战期间最大的战略失误。
此时的苏联比较清醒,不但履行了之前条约的内容,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转移:156个大项目。
一共分为3批,第一批项目的确定是在毛泽东首次率团访苏期间,苏联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苏联用这笔贷款向中国提供了"156项工程"的首批50个大型工程项目,包括煤炭、电力等能源项目,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工业项目以及国防工业项目。
包钢第一座高炉
第二批项目的确定是在1953年5月15日,中苏签署《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苏联承诺在1953~1959年内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规模巨大的工程项目。
第三批项目的确定是在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中苏签署了包括《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协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在内的10项文件。
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借助这156个项目的帮助,中国终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蜕变成初步掌握现代工业基础的工业国,这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今天已经是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工业产值占到全球30%以上,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种类。
蒋介石卖的国,最终被毛泽东收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