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城折叠|“梦想之城”,为什么变成人才“漏斗”?

说车有功夫 2023-07-15 21:47:01

如果想让人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待下去,就必须找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力。

“到了深圳要是掉了钱包,你只要在大街上喊出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不愁没有校友招呼你吃饭。”这是曾经在武汉大学流传的一个段子。

虽然是个段子,但却又极为真实。

此前蚂蚁金服曾根据平台上积累的大数据通过对全国2325所高校近5年的毕业生进行分析,发布了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

这份报告中,在最爱远距离迁移的学生中,湖北的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前五大热门的跨省远距离迁移路线中,就有三条从武汉出发,分别是武汉到深圳(第一),武汉到北京(第二),武汉到广州(第五)。

小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武汉人,他在毕业时毫不犹豫的就将简历投去了距离家乡1000km之外的广州。

虽然有一天他还是回去了,但小杰无法忘记6月的街头景观芒落地、荔枝农在路口支起摊位、因为端午龙舟节猎德村的热闹,“你知道那种说不出却听得懂的白话,特别有趣,我喜欢在这里半只脚融进去的感受,回了武汉之后就再也没有了……”

就在今年3月,湖北以武汉以中心打响了今年“车市价格战”的第一枪,而在早几年前,武汉也是第一个打响“抢人大战”的城市。

2017年初,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并喊出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的口号。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曾是在校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的城市留不住人才?

陷入“流失潮”

在搜索引擎中打入“武汉”,系统会在眼前展开一个波澜壮阔的武汉。

武汉,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让武汉拥有11座跨江大桥;九省通衢,楚文化故里,英雄之城,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是不少人的梦。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GDP过万亿的省会城市仍为11个,而武汉成功超越杭州,升至省会第三;这是2019年之后,武汉三年来首次超过杭州,重新回到省会城市GDP第三位。

数据为武汉2023年奠定了基础,但武汉更期望更多的“新鲜血液”能来到这里。

武汉是继北京之外,最多本科院校的所在地,超40所高等院校,武汉每年都会为全国输送各类人才。毫不夸张的说,武汉许多楼盘依附着各类大学拔地而起,也因为有了大学各类生活配套、商圈饮食接踵而至。

的确,武汉遍地大学,但为什么还要打响“抢人大战”?

在今年高考结束后,一则“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报考武汉大学,成就美丽人生”的滚动广告出现在广州塔之上。夜幕中,广州塔顶端的滚动播出的字样特别醒目。网友纷纷留言,“武大来广东省做广告,这是何意;武大竟然都还要要做广告?”

作为在2023年中国内地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学校要去广东第一大省“抢人”,很明显武汉有些着急了。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大学越多,在校大学生数量越多,意味着高等教育资源越丰富,连带着就是人才背后的城市资源以及发展潜力。

在早前界面《中部第一省会武汉,开始到广东抢大学生了》一文中提供的数据显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就业的比例约为3成左右,而20%左右的毕业生首选广东,其次为北京和上海。超过70%最终选择留在广东省内就业,而留在广州、深圳两地的就有60%之多。”

这份数据也撕开了武汉大学生就业的遮羞布,庞大的大学背后,武汉没有留在人才。近乎一半以上的比例,让武汉作为拥有众多大学的城市陷入了“流失潮”。

“很正常,武汉就业环境很一般,像我这样的武汉本地人,毕业之后最安稳就考公务员进国企,武汉国企超级多,十个手指都数不多来,东风汽车、中建三局、葛洲坝(集团)、中交二航局、中铁十一局……这些庞大的国企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也是当时小杰离开武汉的原因。在此前的就业问题上,他充满着无奈,“全国很少民营企业的总部会设在武汉,所以也没什么氛围,你真以为现在的大学生会把武汉当作家吗?没有安全感的武汉,赚不到钱。”

在广州漂泊了3年之后的小杰因为家庭原因还是回到了武汉,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从一座大城市回到另外一座,因为有了和广州工作经历的对比。

和小杰不同的是,从杭州考到华中科大的陈何。每当他想起曾经站在东湖湖堤旁,他总会有种错觉,武汉比杭州西湖还要美好,这里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但在谈起未来的时候,陈何的眼神里激动之余滑过一丝无奈,“到了毕业你会发现这座城市也许并不是需要你……”

这和陈何此后从事的行业有关,在毕业后陈何扎进了能源科技的领域,主打新能源能源科技,但可惜,武汉有这门课程却没有能源的土壤。

“东风汽车曾经有过类似开创能源车型的想法吧,但你看到了现在的的东风自身难保,你觉得他会去开创什么全新技术呢?他是自我保护的,是守旧的,是不得已的选择了躺平……”

陈何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国深造,在东南亚他所从事的能源科技从国外再到国内,备受关注;小杰回到武汉后经营的改装店因亏本严重在疫情前关闭了,如他所说,武汉的市场撑不起新鲜和潮流,路上跑的特斯拉也是别人城市的零头,更何况是玩改装。

如今,“武汉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的这一数字已被广州超越,但根据教育部及武汉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武汉共有83所高校、数百万大学生,仍然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尽管如此,武汉每年数十万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还是令人“心塞”。

你看到未来了吗?

在2017年在打响人才战后,很快在武汉媒体头版就立下了“英雄帖”——《梦想之城请你留下来》。

但李明最后还是没有留下来。

作为土生土场的湖北人,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后,李明的第一选择就是去武汉。“很简单,十堰目前的商用车大环境不太适应我的专业,然后当时想东风在武汉有一些智能化的储备,就想着去武汉看看。”

但在东风某品牌做了三年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了武汉,去了深圳某家新势力造车。

“传统主机厂新项目难做,流程处处设限,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李明看来,薪酬低、产业结构老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限制了武汉的汽车人才输入。他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离职,不少人选择了“待遇更高、更为扁平化”的新造车企业。

后来他自己也去了。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武汉开始驱动本地企业转型、吸引人才,同时也在探索新领域。

武汉光谷是1988年创建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片土地面积仅为武汉的6%,但经济总量、规上工业增速居武汉第一;2022年为武汉创造14%GDP,实现6%增速,是武汉名副其实新的“赚钱机器”。

走在光谷的大街上,明显感觉人多,楼多,车多;新旧小区、商务楼交错在每一寸可利用的土地上。据说光谷是整个武汉13区里唯一不说方言的区,而绝大多数在武汉毕业的大学生也都会优先选择光谷就业,原因是这里的空气是自由的。

光谷看中的是年轻人的能力,相对应的公司也会给予机会、平台。正如小杰所说,“光谷算是武汉就业机会最多,最有活力的地方,这里不靠关系,不走后门,不用拼家里的钱,全凭自己实力。”

华为海思、小米、华工科技,从软件到芯片,电子到化纤,物流到能源,所以光谷也成为了小杰这类90后眼中,武汉唯一留给创新之路的一个口子。

不过成为武汉GDP的中流砥柱也不是偶然,在被16家国企单位“压”得透不过气得土地上,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来自于科技创新,比起国企单位的各类包袱和当前躺平的节奏,每日穿梭在光谷街头的年轻人才是武汉这座城市翻新的希望。

“因为自家就在光谷,所以每天都能看见往来工作忙绿的年轻人。他们的脚步匆匆,会令他想起过去在广州时快节奏的生活。”

一杯咖啡,一个可颂,打领带的俊俏男子以及在路边穿着OL的年轻女子,这幅景致和鹦鹉洲大桥另一端的武汉老街悠然的生活场景全然不同。而在无数巨大落地玻璃后,小杰也想抓住这座城市新的脉搏。

但要说到想被武汉“留下”的人,就不能不提到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以及小米的雷军。他们都在离开武汉后,又回到了武汉。

2021年,武汉经开区与小鹏汽车签署投资协议,小鹏汽车在汉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包括整车工厂以及动力总成工厂,后续还将启动设立武汉研发中心。

去年,小鹏汽车再次重仓武汉,新建和扩建冲压、压铸车间、零部件存储车间以及相应设备,扩充电池电驱车间,同时对原有的焊装、涂装、总装车间进行产线升级,扩大武汉基地的产能规模,多款车型将在这里投产。

小米汽车虽然没能被武汉留下,但是小米仍然在武汉设有总部,雷军甚至还为母校武大捐赠9999.9999万元修建了一栋科技楼。

在媒体看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进入调整期。当中特别提到,最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有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现象。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伴随产业流动,也将会再次优化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配置。目前来看,湖北仍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这也意味着武汉有机会收获人口回流的红利。

而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区域以及新型产业链的发展,会有机会让一些年轻人再回来,毕竟如果想让人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待下去,就必须找到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竞争力,而武汉也正在努力着。

7月在校学生一一回了老家,武汉高铁站何其热闹,广播里面是天南海北的目的地,那些稚嫩的眼神里,他们寻找着站台的方向,几年后,他们能否为武汉停留,在这片土地找到下一个方向,其实所有人都在期待着。

注:文中提及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来源由采访对象提供。

-END-

0 阅读:0

说车有功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