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棍子引起的朝廷大乱斗

太宗悦史 2024-03-24 23:12:38

01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四日的下午六点左右,一名中年男子手持一根木棍,直接冲向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宁宫。

而慈宁宫仅仅只有一位叫作李鉴的老太监守门,这一位老太监无论如何也不是这一名中年男子的对手。

但是他作为太监,声音肯定是尖锐的,这一喊就将以韩本用为首的八名太监喊过来。

一位太监抗衡不了这一名中年男子,但是八名太监肯定抗衡得了这一名中年男子。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这一名中年男子就被逮捕,而由于他进宫的路线是东华门,因此负责收押他的就是东华门指挥使朱雄,负责审问他的则是巡城御史刘廷元。

原本这一起案件就不同寻常,但是刘廷元给出来的说法却是这一名中年男子是一名疯子。

如果不是一名疯子的话,也不会张嘴闭嘴就是“讨封”,但这种说法明显服不了众。

要知道,这是皇宫,不是公共厕所,是你说能进就能进的吗?

更何况,你一进皇宫,不往别的地方走,直接冲向慈宁宫,你跟我说这是偶然?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刘廷元在侮辱大家的智商。

既然如此,那就公开审理,所谓的公开审理当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对这个中年男子进行审理,而是由三法司进行审理。

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其他的官员旁观即可。

而三法司不愧是三法司,这一审理就将问题问了个一清二楚。

这名中年男子叫作张差,出生于蓟州,他之所以出现在皇宫里,是因为他当年卖柴火,结果呢?他的柴火被地痞流氓烧了个一干二净。

他原本打算到县衙里告地痞流氓,但是县衙却不受理。

既然如此,他就只能进京告御状。

由于他是普通百姓,不知道御状怎么告,有人匡骗他,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即可,因此,他拿着一根木棍闯进皇宫。

这种说法明显有问题,别的不说,就只说一点,你如果说被别人烧了房屋进京告御状可以理解,但是你仅仅只是被别人烧了柴火就进京告御状,这就很难理解。

如果不出意外,这一次将会再一次掀起波澜,但是这一次却没有掀起波澜,为什么呢?因为蓟州知州给北京打了一个报告。

这个报告就是,张差这个人在当地原本就是一个疯子类型的人,既能如此,他做出什么都可以理解。

按道理来说,事情发展到这里也应当结束,但结果是什么呢?这件事情才刚刚开始。

而将这一起案件做成大案的就是刑部主事王之寀。

02

经过三法司会审,张差被判处死刑,毕竟你闯的可是皇宫,你不死谁死。

但是原本的死刑犯张差却突然间活跃起来,因为王之寀私下里对他又进行了一次审问。

这一次的审问说起来也滑稽,王之寀没有对他用刑,仅仅只是威胁他,如果他将真相说出来的话,就给他饭吃,要是不说出来的话,就不给他饭吃。

“臣问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明史纪事本末》

这种伎俩也就是骗骗三岁小孩,但是张差竟然真的将真相说了出来,这个真相就是他不是一个人在作案,而是团伙作案。

这个团伙总共四名成员,第一名成员是马三舅,第二名成员是李外父,第三第、四名成员都是一名太监。

而他是由马上舅、李外父介绍给一名太监,而这一名太监将他带领到北京交给另一名太监,就是这一名太监将他带进皇宫。

至此,真相大白,王之寀当即写了一封奏折上交万历。

但结果是什么呢?万历压根就不回复。

有的人或许好奇,这一件事情已经牵扯到太子,为什么万历会不回复呢?因为太子在这一起案件里受伤了吗?没有。

而王之寀这个人明显就是居心叵测。

03

王之寀除了刑部主事这个身份,还有另一层身份,这一层身份就是东林党。

当时的朝廷分别有四大政党,东林党只是其中一大,还有其他三大,分别是齐党、浙党、楚党。

这三大政党都是处于同一战线,他们的对手就是东林党,而东林党在当时并不是齐党、浙党、楚党的对手。

毕竟当时的党争是处于初始阶段,大家出现的时间都是在万历一朝,任何一个党派都吃不下另一个党派。

更何况,现如今是三个党派对付一个党派,你说东林党能是对手吗?肯定不会是对手。

正是因此,作为东林党一份子的王之寀才要将这一起事件闹大。

闹大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如果这一件事情潦草结案的话,你说齐、浙、楚三党会不会遭到打击,肯定不会遭到打击,因为这一件事情压根就没有发生。

但是如果将这一件事情闹大的话,说不定齐、浙、楚三党的个别分子就会出现昏招,而一旦出现昏招,就是东林党大显身手的机会。

其次,这一场案件朱常洛虽然安然无恙,但是这个张差明显就是奔着他来的,要求追查此案,也可以向朱常洛表忠心,说明他们东林党是站在朱常洛这一边。

既然王之寀针对的是齐、楚、浙三党,那为什么万历会选择将这件事情压下去呢?因为这一件事情不但针对到齐、楚、浙三党,还针对到他这一生最宠爱的女人郑贵妃。

如果在当时,你站在朝廷上问群臣,谁最希望朱常洛能从这个世上消失?那么群臣一定会不约而同的说郑贵妃。

因为如果没有朱常洛的存在,太子一定会是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

要知道,朱常洛与朱常洵同样都是庶子,但由于朱常洛是长子,朱常洵是次子,以至于与皇位失之交臂。

但在此期间,郑贵妃可是一直不死心,朱常洛还不是太子的时候,郑贵妃一直叫万历别立朱常洛。

而这一别立就是整整十五年的时间,以至于朱常洛明明是长子,但是到十九岁才成为太子。

但就算朱常洛成为太子,她也贼心不死,别的皇子都是在十六岁左右前往藩地,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成年,但是福王一直将近三十岁才前往藩地。

如果不是大臣再三要求的话,说不定她都能将朱常洵一直留在北京。

按道理来说,朱常洛已经成为太子,朱常洵也已经成为藩王,她应当不再作妖,但是她却继续作妖。

万历四十一年,锦衣卫百户王日乾将一件事情捅了出来,这一件事情就是太监姜严山在暗地里买通奸人王三诏诅咒朱常洛。

这一件事情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但是由于揭发这一件事情的是锦衣卫,属于皇帝那一边的人,而且朱常洛又不敢站出来闹事,万历又有将这件事情压下去了想法,因此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你说郑贵妃对太子之位如此垂涎,张差是她指使的,有问题吗?没问题。

正所谓,既得利益者就是案件的始作俑者。

04

王之寀好歹也是朝廷的官员,既然万历不肯受理,他肯定是有办法强行逼迫万历受理的。

这个办法就是将这起案件写在纸上,到处传发。

原本只是朝廷的官员知道这件事情,结果到头来,整个北京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情,这下算是彻底捂不住,万历只能对这一起案件再一次进行会审。

不过,这一次的会审不是三法司会审,而是刑部十三司会审,这十三司代表的就是明朝的十三个省。

虽然不是档次最高的,却是最隆重的。

万历之所以这么做,是要将这件事情赶紧解决,毕竟人多影响力大。

但是这一次的发展彻底奔着失控的方向去,因为作为齐、楚、浙三党代表的胡士相试图将这一起案件压下去,但是作为东林党代表的王之寀却试图将这一起案件做大。

“明日,会讯,士相、永嘉、会祯、梦龙、梅、之寀及邹绍先凡七人,惟之寀、梅与梦龙合。将讯,众咸嗫嚅。”——《明史·王之寀列传》

你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张差,跪在大堂之上,一群人叫你不要说,另一群人叫你赶紧说,你说你是说还是不说?结果当然是说。

因为你如果不说的话,那一群叫你说的人会一直纠缠下去,但你如果说的话,那一群叫你不说的人也就不会再叫你不说。

而这一说,事情直接闹大,因为张差供出两个人名,一个是庞保,一个是刘成。

他们这两位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郑贵妃的太监。

既然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东林党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们抓住这一件事情,到处宣扬,唯恐天下不乱。

他们原本以为这一件事情会继续发展下去,直至演变成真正大案。

但万历当年可是与他们争了整整十五年的皇帝,你说就这种皇帝面对这种场面叫场面吗?因此这一件事情不到三天的时间迅速熄火。

为什么呢?因为万历将受害者朱常洛拉了出来,朱常洛都已经表示不再追究,你东林党难不成还要追究?这一起案件就此落下帷幕。

张差被处死,庞保、刘成也被处死,其余人等则全部流放。

而兴风作浪的王之寀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一个朝廷的官员,竟然被贪污的罪名弹劾下马。

“给事中徐绍吉、御史韩浚用拾遗劾之寀贪,遂削其籍。”——《明史·王之寀列传》

这简直是离谱到家,毕竟要是说贪污的话,当时能有几个是干净的,这就是万历与齐、楚、浙三党的绞杀。

05

虽然从始至终这一起案件的始作俑者似乎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郑贵妃。但你只要仔细一想,就知道郑贵妃没有作案的可能。

毕竟这一起案件实在是太过于稀里糊涂。

试想一下,如果她真的要刺杀朱常洛,张差手里拿的会是木棍吗?不会,那会是什么呢?会是匕首,而且还是沾着毒的匕首。

要知道,当年荆轲刺秦拿的就是战国最毒的那一把徐夫人匕首,只要沾到一丁点的血即可将对方杀死。

用一个木棍进行刺杀活动,说出来也不怕别人笑到大牙。

更何况,这一起案件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一旦引起轩然大波,张差就有可能将指使他的人供出来。

按道理来说,张差能接触到的应当是庞保、刘成的线人,而不是直接接触到庞保、刘成,但他却能直接接触到庞保、刘成,你说这离不离谱?

毕竟如果只是线人的话,只需要将这个线人解决掉,证据链即可中断,而不是直接延伸到郑贵妃这里。

既然如此,凶手会是谁呢?朱常洛。

因为这一起案件的受益者,除了郑贵妃,还有一个,那就是朱常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由于这一起案件的原因,他的太子之位将会更加的稳固。

毕竟吃一堑长一智,倘若将来又有什么大案的话,万历肯定会选择息事宁人,而只要是风平浪静,他朱常洛熬到万历去世,即可继承皇位。

而且他朱常洛还可以借助这一起案件,观察出朝廷里谁站在他这一边,谁又不站在他这一边。

有的人或许会说,他难道就不怕事情败露吗?要知道,他可是受害者,谁会相信受害者此案件的始作俑者。

06

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就算没有这一起案件,还会有另一起案件。

因为只要一个王朝的朝廷出现党争的情况,那么这个朝廷就不会有安静的可能。

因为如果没有案件让他们去发挥,他们拿什么去打压另一股政党。

但往往这种情况是皇帝最抗拒的,因为这直接损害到的就是他的利益。

更何况,这一群文官整天你骂我,我骂你,谁来主持公道?当然是皇帝。

通过这一起案件,也可以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距离灭亡已经不远。

毕竟当时的大臣都已经沦落到屁股决定脑袋,明朝要是还能走长远的话,那简直就是奇了怪。

2 阅读:737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