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绝壁惊现黄金洞,专家冒死进入,揭开一个埋藏2300多年的秘密

梅梅评历史 2024-04-14 10:37:06

在今重庆奉节夔门的悬崖峭壁上,有一个传说纷纭的神秘洞穴。

这个洞穴之所以充满了神秘,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天下雄关“夔门的崖壁上,崖壁直立如墙,犹如刀劈斧削一般,其上有近百米的悬崖,其下有260多米的深谷,人乘船从江面望去,只隐约可见一个漆黑一团、神秘莫测的洞口,引得过往行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它的第二个神秘之处,在于这个洞的下方,有一串“Z”字形的石孔,从崖底一直延伸到洞侧,石孔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见方,有人说,这些石孔是千年以前的藏宝者留下的遗迹,也有人说,这是盗宝者想要盗取宝物开掘的“天梯”。

但不管哪种说法,这个神秘的洞穴好像都跟宝物有关,当地人一直称它为“黄金洞”,难道它真是古人藏宝的地方?如今,洞内还留有什么宝物呢?

一、黄金洞的传说

关于此洞的传说,历来说法不一。

说法一:黄金洞是最后一支巴人灭绝之洞,也是巴人的藏宝之洞。

在史料的记载中,古代巴人,是生活在川东鄂西一带、东夷部落首领太皋氏的后代,他们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周边强大的蜀、秦、楚之间,展开了长达300多年的或结盟、或征战的历史。

所以,有人形象地说,巴人的历史,就是一部征战史。到了战国末期,巴国日渐衰微,在北秦东楚的夹击之下,巴人被迫迁徙到三峡一带,此后,有关巴人的历史记载就没有了,巴人的去向也成了困扰史学界的千古之谜。

三峡人家巴王寨

在《奉节县志卷三十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传为巴国王子为躲避秦国追兵,遂携带金银藏于此洞,故名‘黄金洞’。”

有专家认为,公元前316年,大将司马错受秦王之命南下攻灭巴蜀,在与秦兵的交战中,巴人寡不敌众,眼看就要被灭国,巴国王子为保存实力东山再起,就带着大批金银财宝和一支军队,仓皇之中逃入黄金洞中,狡猾的秦兵立即将洞口封死。

没了后路的巴人,只得不断往里钻,他们一直走了7天7夜,终于在精疲力竭之时,发现了一道亮光,就在巴人兴奋地以为终于找到了洞口时,却发现洞口外就是万丈深渊。

进退不得的巴人,最后只能全部困死在洞中,而他们带来的无数珍宝,也永远留在了黄金洞中。

说法二:黄金洞是白帝公孙述的藏宝处。

公孙述原是王莽手下的大将,公元8年,王莽称帝后,公孙述因追随有功,被封为蜀郡太守,后王莽被杀、刘秀建立东汉,公孙述看着地广物丰的益州,也有了割据称帝之心。

公元25年,公孙述号“白帝”,在白帝城正式称帝,公元36年,汉光武帝刘秀命大将吴汉举兵攻蜀,公孙述力战不敌,在兵败城破之际,公孙述为了东山再起,便将收敛的巨额珍宝秘密转移,有人说,他藏宝的地方可能就在距离白帝城不远、又地势非常险要的黄金洞。

不久,公孙述被乱兵所杀,他的族人也尽数被诛,公孙述用来东山再起的财宝,就这么成了无主之物。

说法三:黄金洞是穆桂英卸甲归田后,存放盔甲的地方。

在《奉节县志第三十三卷》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北宋时,穆桂英在一次打了胜仗后,便有了卸甲归田之意,为表决心,她便将自己精致的盔甲和宝剑,放在夔门崖壁上的一处洞穴中,因此,当地人也将黄金洞称为“盔甲洞”。

后来,杨家将中有一个叫“孟良”的人,想要盗取穆桂英的盔甲和宝剑,便在洞下秘密凿了一串石孔,因而,也有人将那串“Z”字形石孔,称为“孟良梯”的。

说法四:黄金洞是诸葛亮藏兵书、刘备藏雌雄双股剑之处。

这种说法是有关黄金洞的最早传说,而这种说法的根源,就是因为黄金洞的对岸,就是诸葛亮演绎八卦阵击退吴兵的古战场,刘备兵败托孤的白帝城。

奇洞藏珍宝,金银钓虎胆。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围绕着黄金洞这些神秘又迷人的传说,一批又一批的寻宝者前来一探究竟,那绝壁之下,留下了无数人的足迹。

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仅与宝物无缘,反而因贪心命丧此处。

二、探索黄金洞

据说,在三国时期,陆逊手下的一个大将在一个方士的指引下,历尽艰辛终于进入黄金洞中,谁知他刚走进去,就被琳琅满目的黄金刺瞎了双眼,不久,就意外坠落悬崖了。

不久之后,一个视财如命的夔州知府,也想到黄金洞中发笔横财,他找了附近了一个樵夫引路,自己则带着数十名仆从进洞寻宝,结果这一去,就再也没见出来过。

到了明朝,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兵败四川,在途径夔门时,他也想将黄金洞中的财宝据为己有,便命部将设法进洞,谁知,几位部将刚到洞口,四周便狂风大作,随即升起一团浓雾将洞口重新“封住”,部将们被吹得晕头转向,一不小心纷纷坠入深渊。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乾隆帝对黄金洞好奇不已,便也派了数百名匠人从崖底,顺着石孔往上爬,试图搜寻传说中的珍宝,结果,这些匠人刚爬到半山腰处,用以塞石孔的木桩竟一个挨一个意外坠入江中,匠人们以为神灵作怪,当下便害怕不已、支撑不住,不一会便死伤大半。

如果说,黄金洞的传说很离奇,那么,历史上有关探寻黄金洞的传说更离奇,这些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传说,为黄金洞更增添了一股神秘的色彩。

到了近代,冯玉祥将军在领兵出川前,为了筹集军饷,也曾打过黄金洞的主意。

他手下的几名卫士面对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想尽了办法,最终也没能如愿进入洞中,冯玉祥失望之余,便在绝壁上留下了“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八个大字。

黄金洞传说不断,然而,古往今来,却无人能进入洞中一探究竟,更别提染指洞中的财宝了,难道黄金洞真有什么诡异之处?

1958年,奉节县永乐镇的一个叫“杨文平”的农民在上山时,意外发现鹰隼不断从一个洞中飞出,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黄金洞”,只是凭经验觉得洞中应该有不少鸟粪,可以收集回去种庄稼。

这么想着,杨文平拿出自编的草绳,从崖壁上方小心滑入了洞口,刚一站定,他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映入眼帘的,是几口已经腐烂的棺材,和散落一地的青铜器皿和生活器具,杨文平惶恐不已,也不敢往里走收集鸟粪了,只从地上匆匆捡起一把青铜剑,就原路退了回去。

杨文平意外发现洞穴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不久,就有专家慕名而来,提出想看看杨文平带出来的剑,结果这一看,专家惊呆了,原来,这把剑竟是战国时期,巴人常用的柳叶剑!

难道杨文平发现的洞穴,真是最后一支巴人的藏身之所?洞里还藏有他们的宝物吗?

经此一事,黄金洞的名气更盛了,1994年,中俄联合探险队曾想探索黄金洞,可最后因进洞的难度太大,只能无奈放弃。

次年,中法联合探险队也将黄金洞作为探索目标,最终因条件限制,也无功而返。

1996年,中国、英国、爱尔兰三国探险家,组成联合探险队,誓要进洞一探究竟。在经过十几天的攀岩探索后,探险家们终于成功进洞,可不知什么原因,这次探险的结果,并未公布于世。

21年后,黄金洞又迎来了一批新的探险者,随着现代技术的升级和攀岩装备的成熟,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探险队,来到夔门,想要解开黄金洞的千年之谜。

这次,他们能成功吗?

在进洞之前,科考队员先对黄金洞周边的环境和地势进行了考察,据数据显示,黄金洞距离江面263米,距离崖顶近100米,两相对比之下,队员们都认为利用绳索,从崖顶把人吊下去进洞,是个更为可行的办法。

确定入洞方法后,队员们开始在山顶上寻找最佳下降点,就在这时,当地一位向导忽然提到,他知道崖顶上有一个不足2米的小平台,从这个平台吊绳下去就可以进到黄金洞里了。

一听这话,科考队员都很兴奋,在穿过一条仅有五六十公分的崖边小路后,队员们终于找到了向导所说的绝壁平台。

由于1996年英国探险家伊文思利用SRT技术,花费了十几天时间,打了60多个岩钉才成功进洞,所以,队员们都不敢大意,一边小心收放着绳索,一边听从无人机的指令,调整着方向,就这样,在经过2个小时的艰难下吊后,科考队员们终于到达了黄金洞附近!

眼看胜利就在眼前,一个更大的难题出现了!

黄金洞原本看似平整的岩壁,其实凹凸不平,洞口上方有一块凸出约两米的岩石,挡住了队员们下降的视线。

队员们如果强行通过的话,根本进不到洞的里面,到那时队员整个身子都会悬于距离洞口两米的半空中,既没有攀援的助力,气候条件也不乐观,巨大的山风无疑会让队员陷入绝境之中。

在短暂的讨论之后,科考队重新拟定进洞方案:三名队员先单绳下降到黄金洞洞口的右下侧位置,然后放弃吊绳,慢慢从右向左横移大概7米左右,到达洞口下方,最后再向上攀爬进洞。

这个方案显然较为费时费力,但为了安全起见,科考队员在接到指令后,立即调整了下状态,开始为进洞做准备。

由于缺少上方绳索的拉力,探险队员每横移一步都非常艰难,在历经无比漫长的六个小时后,三名科考队员终于成功进入了洞口!进洞的那一刻,全体科考队都沸腾了,困扰人们千年的三峡谜窟真相,就要解开了!

三、黄金洞背后的真相

刚一进洞,队员们就发现洞口附近有一个人为堆砌的石台,周围散落着一些碎木片,难道这些碎木片就是杨文平在60年前看到的棺材?

队员们接着往里走,发现这样人工堆砌的石台,在洞内还有5处,其中有3处分别位于三个支洞的洞口处,石台平均高约1米、长约2米,其上隐约可见腐烂的木头块和人骨。

随即,队员们越过石台,进入了一条漆黑幽暗的支洞,支洞呈人字形,越往里走空间越小,最后只允许一个人侧身通过,更令人恐怖的是,洞内白骨累累,在队员探照灯的映照下,看得人胆战心惊。

难道这就是最后一支巴人的殉难所?队员们正满心狐疑之际,却发现在行进了20米后,一堵人工筑成的石墙将洞口前方的路挡了个严严实实。

这堵墙是干什么用的?石墙的另一侧到底是什么?由于条件限制,队员们只得将这些疑问带回去找专家解答。

在将黄金洞里里外外查找了一遍后,除了早已腐烂的木片和累累白骨外,3名队员既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宝藏,也没有发现诸葛亮的兵书、刘备的雌雄双股剑、穆桂英的盔甲等宝物。

由此,专家们推测,黄金洞虽具有研究价值,但不具有任何神秘色彩,至于说它是巴人的最后藏身所,也缺乏可靠的依据。

黄金洞的洞高仅有10多米,最长的一个支洞深度也只有20米,如此狭小的面积,不太像是巴人的避难所,更像是巴人安放棺椁的地方。

为何能确定黄金洞与巴人有关呢?

原因也很简单明了,科考队员们从洞内收集了几块骸骨,经过碳-14测定,这几块骸骨的主人生活在2300多年前,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再结合杨文平从洞中发现的巴式柳叶剑,我们基本就能断定,这个黄金洞就是巴人的活动遗迹,而且还是他们安放棺椁的地方。

众所周知,三峡地区多悬棺。

在上起奉节夔门,下至宜昌南津关,全长约190公里的三峡悬崖峭壁上,先后发现了十余处著名的悬棺葬地点,比如,西陵峡中段的兵书宝剑峡悬棺、大宁河悬棺、铁棺峡悬棺等。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三峡地区的人们认为,人死之后,应该葬的高高的,所谓“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为了“趋吉”和“尽孝”,当时的人们就把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当做了最佳的安葬逝者的场所。

那么,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

这些动辄高达数百米的悬崖绝壁,单个人空手上去况且十分艰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几百斤的棺材运送上去并安放的呢?

一直到现在,这个答案都是个谜……

0 阅读:14

梅梅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