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小白杨》歌曲背后,一段与兵团有关的感人故事,许多人不知道

修为之士 2024-05-02 20:30:47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唱红全国的这首军旅名曲《小白杨》,很多人都口呤能唱、耳熟能详。

歌曲寓意贴切、情景交融、质朴真诚、曲调悠远,唱出了一位边关卫士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感,唱出了边关儿女的为国奉献精神。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歌同兵团有关,她的背后,有一段感人至深、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歌中的“小白杨”,是一个哨所的名字,位于新疆裕民县与哈萨点斯坦交界处巴尔鲁克山下布尔干河畔的无名高地上。

这个哨所原名叫新疆军区塔斯提哨所。高高的瞭望塔,挺立在数十棵绿环绕之中,旁边石墙上一行鲜红的大字“卫国戍边无私奉献”,这就是歌曲《小白杨》的发源地。

歌中所唱的那棵“小白杨”,已经长了高达30多米、需要两个人才能合围的参天大树,树干上鲜红的“小白杨守边疆”几个大字依然清晰。

它犹如英姿飒爽的忠诚哨兵,伫立在哨所旁边,警惕地守望着北疆的万里边防。

哨所周围还有几十棵新的“小”白杨,仿佛传继着小白杨的精神。哨所不远处隐藏在草从中的碉堡,提醒着我们:20世纪60年代,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边境线上曾经有过严重的军事冲突,枪炮声曾经打破过这里的宁静。

哨所旁边的铁牌上,记载着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牧业队女民兵孙龙珍烈士的事迹。

读着孙龙珍烈士的事迹,令人不禁遥想那风云变幻、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9年,年仅19岁的孙龙珍,满怀“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一腔热血,告别了生她养她的故乡,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从富庶的江苏来到落后的新疆,加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创业的英雄队伍中。

一个江苏水乡的年轻姑娘,来到荒凉干燥的“火州”吐鲁番,喝着盐碱水、住着地窝子、忍受着夏天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但她没有退缩,而是抱着“把祖国边疆建设的繁荣富强”的信念,像一棵最能耐受艰苦的“西北最普通的树、但又是最顽强的树”(茅盾《白杨礼赞》)白杨树一样,认真踏实地工作,月月被评为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化工厂“红旗手”,连续三次被评为化工厂“五好工人”。"伊塔事件”发生后,孙龙珍以一个兵团人对国家的忠诚,强烈要求参加“三代”工作队,到巴尔鲁克山第一线去。

从江苏老家到化工厂才三天的丈夫与她一起,开赴到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进行“三代"工作。

她所在连队承担代牧任务,就是把流散在野外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保护好当地群众的财产,最后再归还给他们。兵团边境农场建立后,她就自愿留了下来,成为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牧一连的一名职工;就在这小白杨哨所的周围,一边放牧、一边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

随着中苏关系的日益紧张,苏军不断对中方进行武装挑衅,不断侵入中国边境地区,以垒石头、架铁丝网、驱赶中国边民、绑架中国职工等方式,蚕食我国领土,破坏我国生产。

中国边境团场的民兵和职工,为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面对强敌,不屈不挠、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他们种“爱国田”、放“主权牧”、“扛膀子”进行“说理斗争”、拔除对方非法架设的界碑和铁丝网等,以民对军,英勇地进行了反“蚕食”反破坏、反敌特斗争,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69年6月10日,一阵喊声从乌斯格河畔传来:“快来人,苏军又来挑衅,绑架我们的人啦!"

刚刚收工回到家里的孙龙珍,急忙把孩子交给小姑子于志兰,操起铁锹就向外冲。

于志兰忙拦住说:“你都有6个月身孕了,我代你去吧。”

孙龙珍说:“不行!我是民兵,必须去。”

说罢,立即向出事地点跑去。当孙龙珍和她的战友们赶到离被绑架职工不远处时,苏方西南暗堡突然响起一阵机枪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孙龙珍。

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9岁。附近的中国边防战士奋起还击,当场击毙了6名苏军。

这就是著名的“塔斯提事件”,又被称为“孙龙珍事

件”。

“孙龙珍事件”之后,苏方强行在中国境内拉起了一道铁丝网作为“国界”。

但是苏军白天刚拉好,晚上就被中国兵团民兵给拆除了;你拉我拆了很多次,由于兵团人的抗争,铁丝网终究没有拉成。

1997年,这里重新划定国界,边境线已经向哈国方向延伸了20多公里,哨所也跟着前移;当年的争议区,包括苏方的暗堡,如今都已经划归我国所有。

现在的小白杨哨所,基本上只是观光的功能所。只有哨所上依然挺立的哨兵、半山处孙龙珍烈士的墓地、不远处隐藏的暗堡,默默叙述着流逝的岁月,使人依稀回忆起这里昔日曾是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战场。

1983年春,来自伊犁大草原的锡伯族解放军战士陈福森,在回家探亲时,向家人自豪地讲述了哨所的光荣历史,讲述了孙龙珍烈士的英勇事迹,也说到了哨所条件的艰苦。

孙龙珍烈士的故事让他的老母亲感慨不已,而哨所连一棵遮荫纳凉的树都没有的现实又使老母亲十分揪心。

为此,她在陈福森离家归队那天,找来了10棵白杨树苗,郑重地交到儿子手中,叮嘱他继承锡伯族卫国戍边的传统,在部队好好干,让白杨树陪伴他们守卫好祖国的边防。

带着亲人的嘱托,陈福森辗转千里把树苗背到了哨所。他把母亲的心愿讲给战友们听,哨所官兵深受感动。

边境上缺水,土质碱性大:树苗很难成活。战士们就从数百公里远的山沟里背来土壤,把10棵小白杨精心栽种到了哨所的房前屋后。哨所地处风口,一年四季狂风肆虐,战士们就伐来树枝,编成篱笆,扎在小白杨周围。

从此,战士们洗脸不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把所有能省下来的水都给了小白杨,精心地灌溉它们。

在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下,眼看着9棵小白杨相继枯死;战士们又是心痛又是着急,更加细心、更加精心地照料仅剩下的一棵。

终于,这棵离哨所最近的白杨树奇迹般地顽强活了下来,并且茁壮成长。

继第一棵小白杨存活后,成边官兵们又继续努力,陆陆续续在哨所边上又种活了几十棵白杨树。

如今的哨所,已经是一片绿意,原先戈壁的荒凉荡然无存。

“小白杨陪我一起守边防”,被战士们编写成宣传材料,写在了黑板报上。

1990年,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哨所采风,看到了那块写着小白杨感人故事的黑板报,了解到小白杨背后的故事,十分感动。

明亮的月光下,空寂的山谷中挺立的哨所、哨楼上手握钢枪的战士、哨楼边沙沙作响的白杨树,使他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一气写出了《小白杨》歌词。

歌词由军旅作曲家刘志谱曲,歌唱家阎维文在第二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将它唱响了大江南北。

从此,西北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广为人知,而它真实的名字塔斯提哨所反倒不为人知。

2003年,该哨所更名为“小白杨哨所”。

2004年,兵团成立50周年期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兵团慰问,在石河子进行了主场演出后,又分别在农九师和农一师进行了分场演出。其中,农九师分场演出地点就选在小白杨哨所。当阎维文引吭高唱起《小白杨》歌曲的那一刻,现场一片沸腾;许多兵团人仿佛从这首歌曲中又看到了当年的烽火硝烟,感受到小白杨所体现的边关军民奋勇抗争、不计牺牲、誓死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小白杨哨所所在的半山坡,就是孙龙珍烈士的墓地。1969年6月14日,孙龙珍被兵团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25日,她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遵照烈士家属的要求,战友们把孙龙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塔斯堤河,安睡在离当年牺牲仅几百米的地方,与她生活和战斗过的热土朝夕相伴。

墓地周围用铁栅栏围起,大理石墓室的前、后各有一个石碑,前石碑由水泥砌成,年代久远,是烈士刚牺牲时所立,上面刻着“孙龙珍,江苏泰县人,1940年出生,1969年6月10日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后石碑高大深沉,刻有孙龙珍烈士爱国捐躯的事迹。

整个墓地简洁朴素,墓地前有路人供奉的鲜花等祭品。

后来,这里被辟建为烈士陵园和孙龙珍纪念馆;2004年,被兵团确定为“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凝望庄严肃穆的纪念馆,沉浸在烈士感人的故事里,当我们再次聆听《小白杨》歌声时,一种崇高而又庄严的感觉不由在胸中缓缓升腾。"

孙龙珍事迹和精神,就像哨所前的“小白杨”一样,被不断地继承和传唱。

1992年,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民兵班被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一群群如花似玉的姑娘,带着五颜六色的梦,来到这一英雄集体中,在这里接受着孙龙珍精神的教诲,锻造和重塑着自己的品格和人生。

一位叫郭琳的女民兵在信中说:“2004年,我们民兵班被定为兵团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来我们这儿接受教育的人相当多。当他们得知我们平均年龄21岁时,都用敬佩的眼神看着我们。每当此时,我特自豪。是啊,正如好多人感叹的那样:这么小的年龄,却能在这群山连绵的山沟里保家卫国,真是了不起啊!太不容易了!我们班9个姑娘都正值花样年华,谁不想穿上时尚漂亮的衣裙,梳着流行的发型,在繁华热闹的大街漫步,在慢摇吧里歌舞………然而,我们却留着短发,穿着肥大的迷彩服,日复一日地种地、军训……不过,现在我一点儿也不后悔,多少人想穿还穿不上呢!……这个地方真的很锻炼人,在这里,我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很多东西。”

一位叫邹艳辉的女民兵写道:“26岁这个本该是谈婚论嫁的年龄,我却走进了孙龙珍女民兵班,感受着生活的另一种磨砺。在这里,我结识了8个阳光、开朗、上进的女孩,她们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感动着我、鼓舞着我;在这里,宽大的迷彩装、齐耳的短发、黝黑的皮肤让我体味出另一种美丽;在这里,让我理解了奉献的另一种意义:它不仅是献出生命的代价,还包含把青春系在万里边防线上,日复一日用汗水在国土上屯垦成边。我感到,能在巴尔鲁克山上留下巡逻的足迹,这是我人生的荣光。”

一位叫潘洁的女民兵写道“2003年,孙龙珍女民兵班重组,妈妈因超龄带着深深的眷恋离开了孙龙珍班,我接过了妈妈的枪,穿上了向往已久的迷彩服,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新战士。……在青春的季节吃苦,磨砺的是身体,坚定的是信念,校正的是足迹。我们练'三点成一线’,收获的不单单是九环、十环,还懂得了人生的历程需要路标、方向。……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这里,长眠着老班长孙龙珍。离老班长烈士墓不远处,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小白杨哨所。人民没有忘记为祖国奉献的将士,2004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翻山越岭千里迢迢来我们这里慰问演出,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田华、于洋都来了;央视《国防时空》栏目组对我们班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我常常有一种自豪感---我也为守卫祖国边疆流过汗、出过力。所以,我们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再过两个多月,我就要离开这个光荣的集体了,我真舍不得走呀!"

一位叫周晓靖的女民兵写道:“看着绵延几百公里的边防线,感受老军垦的艰辛,他们驻扎在这儿一辈子,守护这块热土,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多么伟大呀!我虽然没能圆大学梦,但这里是我人生的一所大学,让我学会了坚强,让我懂得了责任,让我明白了脚踏实地的意义。”

推荐阅读:

198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后为啥名称前面少了“新疆军区”?看完明白了

1949年毛主席请赛福鼎吃饭,赛福鼎:我要向王震学习,毛主席:必要时拽拽他的衣襟​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