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补遗88-高唱低吟沮漳情——解读当阳民间歌谣

赵罗洲 2024-04-12 09:00:41
高唱低吟沮漳情——解读当阳民间歌谣

贺嘉惠

当阳市地处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是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沮漳二水横贯全境。春秋时当阳属古权国,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左传》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这里不仅有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有千年古刹三楚名山,更有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沮漳两岸,人民生产稻谷、棉花、柑橘、茶叶,同时也富产形式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无论是在“栽秧割谷两头忙的”季节,还是辞旧迎新的年头岁尾;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搬家移房;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道旁场院,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散发着泥土香味的民间歌谣。这些歌谣或高亢激越,或悠扬婉转,或节奏明快,都反映了沮漳人民的激情与渴望、希望与梦想、忧愁与懊丧,欢乐与幸福。当阳民间歌谣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调节劳动,传承风俗,表达爱情,教育子女,裁决是非,交流经验,开展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是流传在人民口头上的大百科全书。

当阳民间歌谣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当阳市民风淳朴,习俗悠久,岁时节庆,起屋造船,婚丧嫁娶、寿诞丧葬、敬神拜佛,工商交易,都有一套套的仪式,一连串的习俗惯例,每一种民俗事象都伴之于相应的歌谣,同时歌谣又促进古老遗风代代相传,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当阳歌谣按其题材大致可分为劳动歌谣、生活歌谣、爱情歌谣、婚俗歌谣、风情歌谣、历史传说歌谣、时政歌谣、儿童歌谣及杂类歌谣等。

“劳动歌谣”按其演唱形式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一是由歌师演唱并伴有锣鼓等乐器的“薅草锣鼓”,二是劳作者自唱自娱的“栽秧歌”,“山歌”、“放牛歌”、“扯草歌”等,三是伴之于劳动节奏的“打碱号子”、“车水号子”、“抬重诀”、“扯井水号子”等,四是表现各行各业特点的“挑脚赶程歌”、“货郎子歌”等。这些歌谣在演唱形式上各具特色,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我们描绘了热闹非凡的劳动场面。“薅草锣鼓”是当阳市普遍流行的一种劳动歌唱形式。栽秧,扯秧草,旱田薅草等场合均可唱(也叫扯草锣鼓),演唱者一般三至五人,有锣鼓、喇叭伴奏,演唱内容一般有花名、爱情、古人,还有即兴演唱的笑料等,为田间劳作者提神鼓劲。“秧歌”是在秧田劳动时唱的歌,包括“栽秧歌”、“扯草歌”,其演唱形式有别于“薅草锣鼓”,无锣鼓伴奏,有男女对唱,有一人一唱,也有一人唱万人和的。曲调多是悠扬婉转的民间小调,内容主要有情歌,撩人歌等,有些属于即兴编唱的。“打碱号子”、“车水号子”、“抬重诀”等劳动歌谣是音乐与劳动完美的结合,表现出沮漳人民强悍的生命意识,独特的生存意识,乐观的劳动风貌,强调唱的节奏,唱腔高亢有力,掷地有声,如教打碱者时领唱的歌《教碱歌》(号子)即是。劳动歌谣还有表现各行各业特点的“挑脚赶程歌”、“货郎子歌”等等,节奏自由、灵活,有唱有说,通俗自然。“生活歌谣”是反映了当阳市旧社会劳动人民坎坷人生的苦情歌,歌谣抒发了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恨和不平,诉说了他们不幸的人生遭遇,表达了他们向往幸福、自由、平等的美好愿望。歌谣还以辛辣的语言,对剥削者进行了尖刻的嘲讽,体现了劳动大众不屈的反抗精神。如流传于育溪、庙前、烟集一带的《穷人卖柴歌》(灯调)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再现了沮漳人民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精神品德。

爱情歌谣在民间歌谣中内容最为丰富,或倾吐男女爱慕之情,或表白忠贞誓言,或咏叹离恨别愁,在不同年龄层次里流传着各种不同的内容,在艺术特色上以乡人俚语入谣,比喻自然贴切,意境含蓄,除了七言五句式的体裁外,长短句情歌也不少。表现形式上既有高亢嘹亮的山歌,又有粗犷奔放的劳动号子,还有风趣优雅的田歌,更有婉转动情的民间小调。如以五句子为曲《瞧坏奴的小冤家》:

高高坎上一条堤,

堤上点的豇豆米,

豇豆藤,叶连花,

情姐瞧我我瞧她,

瞧去瞧来,

瞧坏奴的小冤家。

既表情达意,又交流了思想感情,是民间歌谣中的一朵奇葩。“婚俗歌谣”记载了该地世代相传的民间婚礼习俗,它随着古老遗风流传至今,对现代婚礼习俗也不无影响。如流传至今的“扯脸歌”、“行酒令歌”、“铺床歌”、“传打发”、“下见面礼”等等歌谣,被人们常唱不衰,既表达了亲人的不舍,也表达了他们的祝福,更表达了青年男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婚俗歌谣喜庆吉祥,高亢激昂。婚俗歌谣贯穿整个婚礼始末,她像丛丛山花,土气,却芬芳,并随着劳动人民的浇灌、爱护,更加根深叶茂。

“风情歌谣”表现了该市古朴的乡风民俗。其中包括节日喜庆仪式、生日祝寿仪式、起屋上梁仪式、丧葬仪式以及画符消灾仪式的咒语。如在当阳农村,谁家做了新房,为图吉利,就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在梁上正中系一根红绳子,这时开始点梁、祭梁、发梁、敬梁头酒、撒钱财、上梁,同时乡亲们在鞭炮声中唱起屋上梁歌。

“灯歌”是当阳人民节日喜庆时玩花灯时唱的歌谣,其中有彩船、高跷、狮子、蚌壳精、打莲湘、老背少、大头和尚等形式,曲调丰富多彩,内容除表示恭贺外,也涉及其他领域。

除以上几大类型的民间歌谣外,还有历史传说歌谣、时政歌谣、儿童歌谣、杂类歌谣。“历史传说歌谣”是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历史教科书,有些则是带有丰富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时政歌谣”深刻反映了该地劳动人民对各历史时期时事政治的切身感受,是了解该地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儿童歌谣”是人生的第一部教材,“杂类歌谣”更是包罗万象,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当阳歌谣是该地来自民间的,反映该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貌等内容的大百科全书。在今天,民间歌谣又忠实地记录了该地改革带来的变化,同时又是抨击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的锐利武器。

当阳地理位置特殊,据《当阳县志》,号称“荆楚”的当阳“北据汉沔,臂引宛洛,腋挟秦韩”,是极其重要的战略之地。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刘表结束对荆州的统治之后,魏、蜀、吴三大军事集团俱争讨荆州,当阳便成了群雄角逐的历史舞台,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史剧。正因为如此,流传在当阳人民口头上的歌谣也拓出了一条沟通古今的大道,他们把一幅幅绚丽夺目的长长历史画卷融入通俗易懂的乡村俚语之中,让它闪烁着我们民族勤劳智慧的光芒,体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当阳市东南部是开阔的沮漳平原,属江汉平原的一部分。这里开发早,水陆交通发达,如当阳河通过沮漳河水道沟通荆山地区的保康、远安、南漳、荆门等地,成为这一带物产集散地;再由长江,远达沿岸各大城市。据说很早以前,这里的农副产品及山货特产就盛名两湖、四川,尤以蚕丝质优而著称。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形成了以蚕丝、粮、山货为大宗的贸易市场。鼎盛时期镇子上车马络绎不绝,码头上樯桅成林,船只往来如梭。一批批货物上了岸,一担担货物下了河。与它相应的茶馆、酒楼、饭馆、客栈等服务业也红红火火。城镇的喧闹声数里之外不绝于耳。人们称之为“小汉口”。所以这里的歌谣包含各行各业的内容,描述了这里的富饶资源和兴旺发达,歌谣多为悠扬婉转、情绪缠绵的田歌、小调,而田歌、小调轻松、明快的旋律又把沮漳平原的富饶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阳市西北部地属荆山余脉,峰峦重叠,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如流传当阳庙前、陈垸一带的歌谣《扯草歌》(扯草锣鼓调):

对门一个坡,

坡里石头多,

大的砍碾子,

小的砍幺磨。

这首歌谣以门前的土坡起兴,通过石头的“多、大”来反映地势的险阻、闭塞及生活的艰辛。恶劣的生存环境也铸就那里的人民鲜明个性特点,爽直中带有几分鲁莽,热情中带有几分狡黠,幽默中带有几分土俗,认真中带有几分滑稽,而这种性格也成为民间歌谣的素材,在歌谣中生动地表现出来。所以该地的民间歌谣多以高亢嘹亮、粗犷奔放的山歌,高腔号子为主,内容则具有山区特色,如挖煤、伐木、种茶、打猎等,歌词以物起兴。

总之,当阳市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明显。平原地区多以花、草、稻、麦等为背景,山区则与山、岩、树木等为依托。全市普遍流行的仪式歌、薅草锣鼓(有的称扯草锣鼓),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在风格上也各具特色,东部音乐旋律接近口语化,侧重锣鼓牌子变化,具有田园风味。西部则在音乐旋律变化上取胜,圆润婉转。

当阳古属楚地,歌谣与古代南风、楚声一脉相承。歌谣发展受楚文化教育的传统影响至深,其艺术风格、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传承性。如一首在婚礼上唱的歌谣:

关关雎鸠在学堂,

在河之洲读文章,

窈窕淑女生贵子,

君子好逑状元郎。

这首歌谣运用“穿号子”的艺术手法,将源于一带的古代民歌《南风、关雎》的句子与现代歌谣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句子可分可合,分开时各有其意,合拢时天衣无缝,与结婚喜庆的气氛十分吻合,准确表现望能早生贵子、金榜题名的民俗心理,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才能。

0 阅读:1

赵罗洲

简介:湖北乡土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