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补遗90-当阳县糜城古城址调查记录

赵罗洲 2024-04-16 09:15:57
当阳县糜城古城址调查记录

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

一九七五年,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经调查研究,初步确定糜城是个古代城址。并在城墙北段采集有红陶鬲足,泥质灰陶高脚豆,粗绳纹红陶罐,泥质灰陶镂孔器,泥质灰陶,夹沙灰陶瓮口沿,细绳纹红陶片以及磨制石斧,石磷等实物标本。糜城是血吸虫的重点疫区,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弄明情况,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能除害灭病,宜昌地区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学员于七五年四月前往糜城古城址进行现场实习,进一步取得古城址的必要资料。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在贫下中农的协助下,从四月九号工作到十一号结束,共工作了三天时间,对这个古城址再次的进行了调查钻探,现将掌握的情况简述如下:

糜城古城址位于当阳县南面,离县城约70华里,地处两河公社群益大队境内。北离汉宜公路十华里,处于沮漳河出口的三角地带。经测绘,古城墙周长一千六百六十米,南北长七百五十米。东西宽五百七十米。总面积约四方平方米。略为椭园形。古城址基本保存完好。均经夯实。夯土层内也包含有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图版:1)据当地社员传说:此地居民为邓子尚后代。又城东西外有陈家营,正北为张家营;正西有袁家营,与三个营对着的城墙上有三个土台;土台均顺城而筑,每台长十余米,宽八余米。城内有“三口井,“四堰”,即东塔堰,西塔堰,汪家大堰,三口井分布于东、西、南三面。史料记载的糜城,说法有二:《当阳县志》卷五载:“糜城在治东南六十里,地名八渠,传蜀将糜芳守江陵时筑”,又载“治东南有权城。”

当我们来到糜城古城址,在访问群众的基础上,工作分两步进行,一是采集标本,二是进行普探。为了得到确实证据,了解古城址的时代。首先我们就分两个小组在古城墙内的表土和断面采集了一部分实物标本,并且将采集的实物标本进行了初步分类。糜城古城址境内,历史悠久,遗物丰富。

远自新石器时代近至清代,计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磷,黑陶片,上了陶衣的红陶片,有周代的平底鼎足,鬲足、豆把,豆盘,粗绳纹红陶片,灰陶片等,火候较高;有汉代的筒瓦,板瓦及几何纹的汉墓砖,有宋、明、清各个时代的瓷片。从采集的实物标本看陶器多于石器,周代的遗物多于其它各个时代的遗物。

为了进一步弄清古城址的时代,我们又分两个小组在古城址的中心选择探眼进行普探。每隔十米左右打一个探眼,然后又采取“梅花”选点法进行钻探,共打了十一个探眼。(图版:2)现将T₁,T₂,T₄,T₆四个探眼的情况分述如下:

T₁;耕土层0.40米,发现有碎瓷片。离地表0.60米发现有红烧土块,0.60米至1.1米发现有许多粗绳纹红陶片,灰陶片及矿渣,土呈黑色。

T₂;耕土层0.30米,有近代陶片。在离地表0.5米以下至1.1米发现有夹沙红陶片及灰陶片,土呈灰黑色。1.4米见有上了陶衣的红陶片。1.8米见生土。

T₄;耕土0.2米厚,土呈黄色。离地表0.8米见粗沙红陶片,1米见红烧土,1.3米见地下水。

T₅;耕土0.3米厚,在离地表0.9米至1.8米发现有灰陶片,黑陶片及红烧土。2米见地水下。根据钻探的一般情况看来,耕土层在0.35米左右,土呈黄色,有汉代以及近代的一些零碎陶片、瓷片,0.35米以下开始发现文化层,0.35米至1.1米土呈灰黑色,里面包含有很多周代的粗绳纹红陶片,也有很多红烧土块,很可能是古代建筑遗迹或者是红烧土的地平面。1.1米至1.6米左右土质松软,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黑陶片和上了陶衣的红陶片,与京山屈家岭文化包含的黑陶片和枝江问安公社关庙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上了陶衣的红陶片完全一样,1.6米左右以下见生土。

根据钻探和采集实物标本的情况看来,有二层文化层。上层为周代文化,下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周代文化层的形成是打破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因此,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这个城址可能属于周代。那么《县志》所载的第一种说法,就值得深思。要么就很可能是周代的权城,后来到东汉三国时被利用(从城墙北段残存的夯土层中包含物全是周代器物,但表土层中亦有汉至明清遗物,城内也有汉墓)。当阳为古权国,至春秋时被楚所灭,迁权于荆门,这在《左传》中均有记载,如果对糜城古城址加以保护,组织考古人员加以发掘,将为研究楚文化面貌提供实物资料。

0 阅读:12

赵罗洲

简介:湖北乡土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