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到是贪生怕死还是另有隐情?

难逢你知心 2023-04-12 19:07:07

一、“乐不思蜀”的刘禅本人

无论是治国之才,还是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还是在历史上的评价,刘禅相都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甚至是诸葛亮。就连他的“乐不思蜀”,都成了历史上的“名句”,让他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都将刘禅当成了一个失败的典型,三国之后,所有的历史学家、作家,都在呼吁小朋友,不要以刘禅为榜样。

但是,难道真的只是刘禅一人,才能让蜀国沦落到悲惨地步,让蜀国覆灭?刘禅是不是真的毁掉了刘备、诸葛亮辛辛苦苦打出来的一张好牌呢?

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对他的偏见,客观地看待这件事,让刘禅有机会为自己“洗白”,为自己辩解。

二、谁为灭蜀之罪?

在为刘禅“洗白”前,先来看一看刘禅所言的时代背景。

公元两百六十二年,魏国以绝对的实力,出兵讨伐失去了刘备和诸葛亮,失去了这鞋“定国神针”的蜀国。

虽然,姜维的军队死死守住了汉中的剑阁地区,阻止了魏军的进一步进攻。不过,魏国也有自知之明,他们没有和蒋维兵锋相对,反而避开了蒋维兵锋,在蒋维兵锋相对的地方,开辟了一条通往蜀蜀的道路,让蒋维兵马措手不及。

在剑阁城旁,有个小部落,山高路险,蜀人没想到魏军竟然会从那里路过,所以才没有在那里设置防御工事。

之所以没有防守,一是低估了魏军的胆识与毅力;另一方面,此时的蜀国兵力不足,粮草匮乏,士气低落,一些将军根本不想与入侵者同归于尽,所以,这一次的“空城计”,让魏军可以从西边直接攻入成都。

在涪城守卫将魏兵投降之后,成都刘禅自知大局已定,再作徒劳的抵抗,只是徒增三民之祸。所以,他衡量了一下利弊,在降吴和降魏之中,他决定投降魏国。

刘禅在降魏前,先命姜维归顺魏军钟会,自己则与王世子及众大臣一起,奉上印信,将邓艾招降。

刘禅之所以没有向吴国臣服,而是向魏国臣服,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此时的吴国,比起赤壁之战后,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魏蜀吴三国,因为常年的战争,使得蜀、吴国的经济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战争不仅仅是比拼兵力,比拼装备,而是比拼的是“续航”的问题。

蜀国有蜀道,吴国有长江天堑,但这两个地方都不是固若金汤,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和资源。可魏国的实力,也是越来越强,原本三国之间的格局,在这几十年里,早就被彻底打破了。

吴国的处境要好一些,毕竟吴国没有蜀国那么麻烦,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视蜀国实力下降的事实,也用光了蜀国仅存的一丝“运气”。

但是,蜀汉帝国的衰落却是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的,刘备以“借”的名义占领了荆州,又派出了关羽坐镇,这让本来就不算太强的蜀汉帝国,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实力锐减到了五分之一,甚至被一分为二。

赢了一场战争,要么以压倒性的力量击败对手,要么从来不会在没有必胜的战斗上下功夫,蜀国状况来看明显“先天不足”。

从关羽战败的结果就可以看得出来,蜀国的军力,其实就是“外强中干”,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定下了“联吴”的战略,只不过,在实施的时候,他们却依附于荆州,与吴国产生了无法化解的冲突。

荆州被蜀人占领,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荆州对他们而言,却是一片无用之地。蜀之失败,在于其治理策略上的失误。

长期在外征战,国内根本无法支持,诸葛亮真的是一位“神”人吗?至少在现代社会,诸葛亮的人品和心性,要远远超过他的实力。

三、亡国的君主

往往一个国家的灭亡,其君主都不会有好下场。刘禅在认输的时候,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想要保住他的颜面,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刘禅执意抵抗,则灭亡已成定局,无可更改。

甚至连吴国的灭亡,都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刘禅心知肚明。但是,再这样下去,平民们就会被战争弄得无家可归,民不聊生。

刘禅的臣服,看上去像是一条丧家之犬,但所有人都明白,刘禅的臣服,才是最符合蜀国百姓和蜀军利益的。在刘禅被贬入洛阳后,司马昭代表魏帝,册封刘禅为安乐侯,以示对蜀人的支持,这是对刘禅的一种嘲讽,刘禅只能默默接受,没有任何商量的机会。

无论是刘禅,还是后人,都很清楚,知道自己做不到,却还要坚持,这并不代表你就道德高人一等更聪明,只能证明你太过自私,太过骄傲,太过自大,太过“理想主义”。

0 阅读:38

难逢你知心

简介: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