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化”的包拯:少时孝名远播,闻名乡里;晚节正直,立于朝堂之上

美兰讲史 2023-12-16 20:32:28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司法官员—包拯,以其清廉、正直、铁面无私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包青天”之称的他,除了公正严明外,还因他和宋仁宗赵祯之间的特殊感情而被传为美谈。下面对包拯的生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包拯,字希仁,999年生于庐州合肥(安徽合肥)的一个世家大族,与一般人所说的那样,他一生坎坷,但却有一个比较好的生长环境,自幼便受到很好的儒学教育。29岁那年,包拯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先是到江西永修县任知县。但是,出于思乡之情,他向皇上请调,让他到离家更近的和州(马鞍山市和县)去任职。然而,由于思乡之情,包拯最后还是决定辞去官职,成为一名“啃老族”,体现出其“任性”的一面。

包拯在双亲死后,在别人的劝导下重新从政,并在安徽天长县当了一名“县委书记”。在这儿,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也显示出了他一贯的不偏不倚的态度。42岁的时候,他升任端州(广东肇庆)的大理寺卿。端州的特产端砚,历来为宋代士大夫所珍视,并被奉为宫廷贡品。包拯打破了这里的“潜规则”,要求制作端砚必须按照一定的数量,而且严禁私自加价、收受贿赂,表现出一种耿直、不通人情的态度。

包拯也因“端砚”一案而得到宋仁宗的青睐,被调任中央,出任“监察御史”。包拯在担任要职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与正义感,坚信唯有坚守正义之路,方能赢得尊敬,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包拯针对当时的政局,就国家的内政、外交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的意见,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监察权力,对一些不合法、不正当的事物进行了弹劾。

包拯在任期间,曾先后弹劾过不少重要官员,其中有宠臣王逵、宦官阎士良、皇亲郭承佑等,更是与时任宰相宋痒针锋相对。他的毅力和勇敢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同时也让很多大臣们感到不舒服。他和宋仁宗的正面交锋,更是将其推向了顶峰,其强硬的姿态,令仁宗尴尬而又窝火。

包拯在执法、从政等方面的严厉与偏激,在深受百姓爱戴的同时,也在朝堂上引发了一系列的不满与畏惧。他的耿直、率直,在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准则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与宋仁宗辩论时,更是直言直谏,令宋仁宗颇感不快。不过,宋仁宗因为包拯刚正不阿,为国为民着想,还是站在了他这一边,哪怕包拯唾沫星子喷了他一脸,他也没有动怒,而是安静地回到后宫之中,默默地擦着。

宋仁宗和包拯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既是宋仁宗对包拯的“才能”、“义”心存感激之情,但包拯“偏激”的行径又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毫无疑问,包拯对于仁宗的忠心与尊敬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的强硬作风,有时候也会让皇上觉得很为难。但也正因为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才造就了包拯作为“包青天”形象的形象。

包拯在晚年仍坚守着他的公正操守,深得民心。他死后,朝野上下一片悲恸,宋仁宗更亲赴吊唁,下令停朝一日,以表哀思。欧阳修对包拯的评价是:“少时孝名远播,闻名乡里;晚节正直,立于朝堂之上”,正是包拯思想的精髓所在。可以说,在包拯的成功之路上,有一个人在暗中为其撑腰,那就是宋仁宗。

包拯的人生在中国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既是一位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的法官,又是一位敢于直面强权,维护正义的政客。其与宋仁宗的交往,更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折射出明主、忠臣间复杂而又深厚的互相了解与扶持。包拯的事迹,既是法律、公正的化身,又是对权利与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人生与业绩,在今天仍然受到世人的景仰与缅怀,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不朽的传说。

0 阅读:16

美兰讲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关注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