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100万白俄罗斯难民逃亡到中国,后代说:我们是中国人

健汉看国际 2024-02-29 20:16:24

在19世纪初期,上海外国租界形成的20年内,很多外国人都来到中国定居生活。

但是里面竟然没有一个俄国人,只是偶尔有俄国军舰经过上海。

苏俄时期的军舰

那时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沙皇垄断国家权利,不断对外输出资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俄国作为大国,俄国人自然不愿意到中国。

但是从1917年开始,大批白俄罗斯人纷纷来到中国定居生活,这批流亡白俄人数约在150万—200万人之间。

他们这些白俄人民的后代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了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他们的后代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中国人!”

为什么白俄难民要背井离乡来到中国生活?如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了呢?

俄罗斯族

不愿意移民的俄国人

19世纪60年代,最早来到上海生活的俄国人,主要是俄国茶商,居住在汉口。他们将中国的茶叶运往遥远的西伯利亚,成为俄国珍贵的东方珍品。

但是茶商的人数十分稀少,根据清政府工部局对租界区内外国人口的统计和调查,出现了对比十分明细的一幕。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外国人共计1666人,俄国人仅有3人。

1875年,外国人共计1673人,俄国人仅多1人,为4人。

1880年,外国人总数为2197人,俄国人回归至3人。

时间来到1885年,这个数据分别是3673人与5人,1890年为3821人与7人。

20世纪初期的上海

19世纪末的最后20年,这是外国人移民中国的小高潮,但是这些移民当中很少见到俄国人的身影。

所以可见俄国人对本国的生活基本满意,并没有移民国外的想法和打算。

与此同时,清政府和俄国的矛盾在进一步加深。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败之后被迫签署了《马关条约》,外国列强得以分割中国的领土。日本趁机勒索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的签订

这一行为引发了其他列强的不满,尤其是雄踞在北边的大国俄国。

后来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这三国强力干涉《马关条约》的签署,日本只能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企图,史称“三国干涉还辽”。

俄国意识到中国是块肥肉,于是沙俄政府开始与日本帝国在东亚展开激烈争夺,尤其重视上海的地位。

1896年,俄国将编外驻上海的领事馆升为总领事馆,“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之后,又设立了“俄国官邮局”,不断增派人员前往上海。

20世纪初,俄国义勇舰队公司专门开辟海参崴-上海之间班轮,每周一班。俄国人乘着轮船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此定居生活下来,人数逐渐从几个增加到300多人。

俄国人抵达上海

但是来中国贸易的俄国人还是不多的,俄国人本来不想来中国的。

因为俄国本身作为工业大国之一,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日俄战争惨败,在当时俄国人眼中,中国是个偏远落后的国家,自然对来中国经商没有兴趣。

就算是暂时居住在中国的俄国人,大多都互不往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同,没有共同的利益关系,主要还是各自为营。

所以他们并没有在上海建立俄侨社会团体、俱乐部或学校,跟中国人到世界各地都有老乡会、华侨会不同,他们只有一个私人组织--俄国慈善小组,目的是为了接济贫穷的在华俄胞。

在中国生活的俄难民

疯狂涌入中国的白俄难民

俄国人是什么时候才蜂拥移民到中国的呢?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士兵拥护苏维埃夺取了政权。

但是大批与苏维埃政权不能共存的大批俄国侨民,只能流亡到世界各地。

这些人大多都是有沙皇时代的贵族、将军、地主、企业家、银行家及其后裔,也有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兵、职员、医生、工程师、作家等等。

这些俄侨主要集中在欧洲,生活在巴黎、伦敦、柏林、布拉格、索非亚等城市。

俄国的贵族

其中也有很多移民到中国,多半居住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地区、上海、北京、天津、青岛和新疆等地。

根据史料记载,这批流亡白俄人数约在150万-200万人之间。

后来大批大批自俄难民蜂拥抵达上海,寻求庇护。据数据统计,从1月至4月间,俄人避难来沪者,共有1000余人。

其中不全是贵族,更多的是既无谋生之路,又身无分文的贫困者。时间一长,很容易变成影响社会治安的祸乱分子。

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只能强力制止更多的俄国难民流入上海,不过手段极其有限。

只能引发传单在哈尔滨、海参崴等地发放,注明上海外人不能帮俄人找工作。

在中国生活的俄人

不允许轮船公司搭乘没有正式执照,或者是打算来上海找工作的俄人。

工部局专门发公署称:“近悉有俄国难民,不日即须抵沪。不知有无随带护照,应行严查。如果未带护照者,即应阻止登岸,并加取缔。”

以前俄国人对上海嗤之以鼻,现在变成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对大批自俄难民的到达持不欢迎态度。

不过官方虽禁止,但民间仍是有不少俄难民抵达上海,不过这未成为上海中外各界关注的问题。

白俄难民

斯塔尔克事件

1922年12月,俄国将军斯塔尔克(G.K.Stark)来上海。

他指挥着俄难民船队突然驶进长江口登陆。一下子涌入了太多难民,这使得难民问题成为上海史上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

舰队抵达上海

苏俄红军击溃了俄国远东地区的军队,将他们赶到边界线。其中一部分白军越过国境线逃亡,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生活下来。

另一部分白军乘舰艇开始了海上逃亡之路,其中代表就是斯塔尔科将军。

这支白俄罗斯军队原有大小舰船30艘,载有近9000人,其中难民大约1800人。主要都是军人,其次是难民。

一部分人因为突然而至的恐怖逃走,另一部分人是因为饥荒而逃走,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邻居的逃走而逃走,因此简单的原因决定了几千人的命运。

12月5日,斯塔尔科将军率领15艘舰船,经过朝鲜半岛之元山港,后来抵达吴淞口炮台时,所剩难民数量在1800余人。

船上的中尉说:“这个世界,除了摩洛哥丹吉尔市,唯有上海口岸不需要任何的上岸签证,便可以在此停留、在此开业、在此度过余生,要想活命,就去上海吧!”

这么多人突然到访上海,让上海社会十分轰动。他们都有到上海生活的意愿,但是如何安置这么多人成为了新的问题。

上海地方政府、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原旧俄驻沪总领事格罗思及上海俄侨团体多方协商商讨之后,最终允许俄国孤儿350人上岸,暂且先寄养于新闸路16号的俄国救济会。

剩下的军人和难民,上海都是尽力收留。在上海停留了2个月之后,1923年1月10日,斯塔尔克的俄舰才又启航,驶往菲律宾的马尼拉。

只不过舰上只有800余人,其余的7000多俄国难民均已留在上海生活和定居。

俄难民在中国的临时安置房

这些俄人一律都做好了户籍登记和注册,成为最早留在上海租界的俄国难民,后来成为上海白俄侨民的核心。

斯塔尔克船队还在继续航行,另外一群俄国难民到了在马尼拉,可是在找不到工作,后又改乘“梅利特”号运输舰前往美国旧金山。

留在上海生活的俄难民,刚开始的生活也不好过。因为他们的户口已经被苏俄政府剥夺了,但他们没有办法获得中国国籍,只能成为“无国籍”人士。

他们“没有国家,没有政府,也没有领事官员”的保护,失去了身份感和归属感。幸好上海有法租界,里面形形色色外国人,他们也愿意在公共租界谋生挣钱。

当时上海之所以愿意收留这么多难民,完全是要感谢北伐战争。俄军人则被编入万国义勇团中的俄国义勇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正值北伐时期,工人罢工、学生游行、洋行中的华人雇员,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愿意在洋行、洋企工作,影响经济发展。

俄难民的出现缓解这一危机,自俄难民选拔代替罢工华人,这一招果然有用,自俄难民找到了工作,上海运转不至于停摆。

远在哈尔滨等北方城市的俄难民得知这信息,大批南下来到上海,上海的包容力之广由此大开。

在中国生活的俄人

在中国生根发芽

白俄要感谢租界上海,愿意收留他们给他们工作的机会,可以获得一个短暂栖息的地方。如果没有上海,他们的命运将会更加波折,不知道会通向何处。

法国人对白俄难民多有帮助,法租界公益慈善会都会拨出巨款用于救助白俄,还颁布发令要求法租界所有单位要尽最大可能聘用白俄难民。

在法租界,白俄很快就建立起一个特大生活社区,社区的大致范围:东起吕班路,西到亚尔培路,南自勒菲德路,北到巨籁达路。

这里生活着许多俄国的贵族,从事作家、诗人、画家、舞蹈家、歌唱家、音乐家、表演艺术等等。

后来抗战时期对中国革命有做出贡献,南京国民政府与上海租界当局双双批准他们成为上海市民,就这样成为了中国56个民族的一部分。

如今他们早就已经入乡随俗,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在这里繁衍生息,上演他们的勤奋致富的故事了。

他们的后代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中国人!”

0 阅读:5

健汉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