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报告上的贴壁成分,是否可以成为T分期的关键解读因素?

郑于臻 2024-04-06 07:48:55

现在关于早期肺腺癌的研究,越做越细,相关数据也是越来越全了。

比如,在病理方面,我们在过去只是单纯做个分型,现在却可以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亚型,包括贴壁、腺泡、乳头、微乳头、实体,以及各自的比例成分。

也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我们捕捉更多的信号,提前预判肿瘤的侵袭特点,并借以指导我们的治疗模式。

在五大生长亚型中,贴壁是没有侵袭性的一种。

很显然,同样大小的肺腺癌,一个携带贴壁,一个不携带贴壁,他们的生物学侵袭性是不一样的。

那么,具体如何呢?

研究报道

这是来自上海肺科医院的一项大型真实世界研究,通过分析早期肺腺癌是否携带贴壁成分以及贴壁成分的具体比例,来评价携带病理学上的贴壁成分对预后的影响,以及是否可以基于病理学上的贴壁成分从而修订T分期。

最终,围绕此目的,研究纳入3335名接受手术治疗的病理I期肺腺癌患者,其中有1425名病理证实携带贴壁成分,而1910名病理证实没有贴壁成分。

Lepidic +, LP+;Lepidic -,LP-。

结果分析显示,携带贴壁成分的患者,表现出比那些没有携带贴壁成分的患者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进一步生存分析发现,贴壁对预后的影响,即便在校正其他潜在因素前提下,依然有效;

而微乳头、实体成分尽管在单因素中表现出不错的预后意义,但却在校正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后,失去了对预后的显著预测价值。

不过,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作者发现,尽管贴壁是一种高效的预后因素,但贴壁的百分比却无法有效预测复发/生存。

简单来说,贴壁可以打标签,却不宜论长短,并不是比例越高的就一定效果越好,或者说贴壁越少效果越差。

基于以上发现,作者在第八版T分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校正的优化T分期,如下:

简单理解就是,有贴壁的患者可以进行降期处理,比如T1b带贴壁就划定为T1a,而T1c/T2a带贴壁,就划定为T1b;

但是没有贴壁成分的患者,则分期不变。

最终的分析发现,新的分类标准可以实现对生存曲线的更好区分,并实现对复发/生存的更有效预测。

写在最后

现在的分期系统,已经跟不上我们对肺癌的认知了。

在过去,我们基于肿瘤的外在表现去评价他们的生物学行为,这个有点像抓犯人,你犯了多大的事,就给你定多重的罪。

肿瘤大小、侵犯器官、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皆是如此。

但是,现在早期肺癌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个群体因为发现很早,往往还没到作奸犯科的地步,但是骨子里带着的天性,却也会为不同的病灶带来不同的远期风险。

所以,我才特别强调对早癌的多维度理解,在传统T分期的基础上,结合影像特点、病理亚型、高危因素、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乃至驱动基因,去全面评估肺癌的远期风险,从而决定最佳治疗方案。

今天分享的这个研究,是从病理亚型角度,对T分期进行了一个补充,发现贴壁是个好东西,携带贴壁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但贴壁的比例却对预后没有影响。

即:有贴壁就是好,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其实,同样的结果,在前段时间我分享的另一个帖子中,也出现过,这里简单罗列一下:

详参【贴壁 vs 磨玻璃,到底哪个才是肺癌预后好的更重要因素?】

1. 病理带贴壁或影像学带磨玻璃的患者,都表现出显著更好的治疗效果;

2. 多因素校正下,磨玻璃比例依然可以显著预测预后,但贴壁比例却失去临床意义。

交叉分析生存曲线显示,早期肺癌有磨有贴壁效果最好,有磨没贴壁次之,没磨有贴壁第三,没磨没贴壁最后。

有贴壁绝大多数效果很好,但又做不到越多越好。

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我简单换个角度大家就一下子明白了。

努力的人绝大多数混得更好,但又不是越努力越好。

为什么?

因为努力要转化为资本/资源才会越来越好,努力是前提,但资源/资本才是关键;

贴壁要转化为磨玻璃才会越来越好,贴壁是前提,但磨玻璃才是关键。

因为贴壁成分绝大多数结构都很疏松,所以绝大多数的磨玻璃背后也是贴壁成分。

但因为乳头/腺泡等非贴壁成分,在结构疏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表现为磨玻璃,而贴壁成分在结构紧密的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实性。

贴壁是狐,它之所以很威风,是因为它们的背后矗立着磨玻璃这只大猫。

所以,病理报告上的贴壁成分,是否可以成为T分期的关键解读因素?

当然可以,不过不能只结合贴壁,还要更多地结合磨玻璃。

0 阅读:169

郑于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