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笔杆子”撰文,倾情讲授学习读书、提高写作能力的窍门

政论文 2024-05-16 09:54:44

本文选自“菁华荟”系列文章汇编第3期,6月初,我会将这期汇编共享到群中。

学习“笔杆子”对优秀文稿的解构、分析文章,是新手文友提高写作水平的“快车道”,也是文友一直期盼的学习形式。

因此,我组建了好文“品鉴官”团队,由各领域的“笔杆子”对近2个月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署名文章、讲话汇报、经验典型、调研报告等优秀文稿进行筛选、甄别、推荐,并以文字的形式对优秀文稿进行点评、赏析,我按月汇总。

这里共享该系列汇编中的一些文章,与文友共同研讨学习。

今天,向各位文友推荐的是中宣部文明实践局徐西庆的《爱读书与善读书》的评析。

按照相关规定,本号只能分享这篇文章的评析文字,文章原文请自行网络查询。

一、推荐理由

本文发表在《党建》杂志(2024年第4期,2024年4月23日发表于党建网微平台),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徐西庆撰写。

世界读书日当天,党建网发表的此篇文章恰逢其时,讲述了工作中的我们,如何既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又做到善读书、会读书。2023年5月4日,中宣部召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中宣部青年干部要做到坚信、笃行、好学、能文。

坚信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做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笃行就是能担当、善担当、有韧性,把所学所悟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效。好学就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勤于总结、勤于调研、勤于思考。

能文就是有文心、有文气、有文才,敬畏文化、尊重文化,增强文化素养,写出更多内容扎实、文风鲜活的好文章。那么本文提出的“在工作生活中,要不断学习和改进阅读方法,既要爱读书、读好书,又要善读书、会读书,切实做到‘坚信、笃行、好学、能文’”,是时隔一年之后对于此次会议的隔空回应,切切实实展现了宣传人勤学好悟笃行实干的特点。

一是文采斐然。作为一篇讲读书的文章,本文不仅仅是极富文气,对于优美文字有极强的把控力,更是向读者展现了个人思考如何转化为可读性极强的文章的这样一个极佳范本。“其实,好书如好友,不能像对待过客一样读过以后就“不相往来”、“既拥有抵达书籍深处“取火”的专注,又拥有以思想之光温暖大千世界的胸怀。”在本文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拍手称道。

二是善于启发。读书是古今中外文人都会谈论的话题。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对这一话题提出富有时代特点的新的看法,其实是很有挑战的。本文从乐于藏书于心、勤于观照现实、善于钻研检视、巧于分类捆扎、勇于登高望远五个方面展开,层层递进,富有逻辑,又引人入胜。并且在每一部分展开时,都提出了极具启发的论点,如在第四段中提出“读书时,也应拿好“锥子”小心穿刺,评判其中的观点做法是否遵循初心使命、是否契合人民诉求、是否真正落地见效、是否属于“有效创新”,既借助过往经验获得规律性认识,又避免陷入路径的泥潭、惯性的迷宫。”这一观点启发读者读书时定要审慎思考,不要盲目轻信。

三是善于观照现实。这一特点系文章的一个段落标题,但是我认为本篇文章从始至终无时无刻不在关联现实。作者在本文的写作中,从《著作选读》谈到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谈到《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从《论语》谈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从《乡土中国》谈到《新乡土中国》,看似是在炫技,仿佛作者从自己“脑中的书架”毫不费力随手抽出。但深思下来,发现其内在脉络体现的是历史与现实的根脉接续、是江山与人民的内在统一、是中华与天下的共生共济、是天与人的交融和谐。作者用本篇文章很好的阐释了作为一名中宣部文明实践局的笔杆子,如何在写作时既能酣畅淋漓地高谈阔论,又能理性通达地关联实际,实在是叹为观止。

二、正文评析

第一段:开头主要从重要指示入手,提出观点,工作生活中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会读书十分重要,是宣传人“坚信、笃行、好学、能文”的基础。短短一段话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第二段(撮要句:乐于藏书于心):提出了观点“乐于藏书于心”。开段点出读书的一大障碍是忘得快,读过后记忆模糊,唯有不断回顾、藏于心中,才能真正把好处从心外移送到心内,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良“钥”。本段前半部分提出观点,后半部分拿著作举例,只有把好书读通、读透,才能充实心中“书架”。

第三段(撮要句:勤于观照现实):点出观点“勤于观照现实”。本段主要是讲读书需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抵达书籍深处“取火”,更是为了以思想之光温暖大千世界。作者更是作出提示,在读书时要时刻关注我们的家园与生活,关注我们的时代与境遇。“透过火光,联系时代巨变坚定信仰信心,对照理论要求洞察短板所在,循着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句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在读书之余,躬身践行补足短板。

第四段(撮要句:善于钻研检视):提出观点善于钻研检视,要虚心求教但不放弃发问,潜心学习也要有价值判断。本段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举例,提出文明冲突的若干层次并非尽如书中所说,进而提出“要在心中保留一把“锥子”,对书中观点刺探、检视一番,寻找其是否存在内容缺憾与适用边界。”那么如何评判,作者给出答案,可从“是否遵循初心使命、是否契合人民诉求、是否真正落地见效、是否属于“有效创新”来入手检视。

第五段(撮要句:巧于分类捆扎):提出观点“巧于分类捆扎”,以不同年代关于中华文明的不同著作入手,提出相近主题的书目可以扎成捆、结成串。只有“聚焦某个主题读若干本著作,才算对该课题稍有话语权”。本段中引用《新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乡村文明建设中,既不能一味恢复传统的乡土秩序,更不应任由村庄团结瓦解,而应注重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共同的文明和道德诉求为纽带,推进道德示范、集体实践、邻里互助,推动建设新型的文明共同体”,侧面传递了作者对于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观点态度。

第六段(撮要句:勇于登高望远):这一段以《文明的进程》为例,讲述了文明发展过程中,野蛮和难看被驱逐幕后。并提出即使思维“匍匐前进”,我们也要有建造“梯子”登高望远的执着。最后以党的创新理论拔高,提示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进步。

第七段:本段为结束语,是为典型的“凤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

0 阅读:43

政论文

简介:分享机关文稿写作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