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祯皇帝宁愿上吊自杀,也不愿意像南宋一样选择南迁

枯木沟 2024-02-06 15:58:01

公元 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大明朝就这样没了。我们在哀叹之余,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

当时明朝还有半壁江山,而且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也要远远的强于北方,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像南宋一样选择南迁呢?

有人觉得是崇祯皇上太纠结,错过了搬家的最好时机;

还有人认为是明朝的官场制度太死板,大臣们为了自身利益,故意不让搬家。

这些说法都有点道理,但也有局限性。如果我们站在崇祯皇上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他曾经好几次在圣旨里说要亲自死守北京城:

“以身殉社稷”

《明史·庄烈帝本纪》也有记载:

崇祯曾言:“国君死社稷,义不受辱。”

话都说地​这么满了,如果这时候逃跑了,那不是啪啪打脸了吗。

其实,搬到南方不是一件简单事。

那时候明朝面临的问题不只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还有后金的侵略。

崇祯要是决定搬到南方,就得舍掉北方的大片土地,把防后金的责任交给吴三桂他们。这不仅会让北方的老百姓不满意,还会给吴三桂他们搞独立的借口。

崇祯深知,一旦自己离开京师南下,可能会造成朝廷权威的崩溃,各地拥兵自重的藩王和将领很可能借此机会割据一方,形成类似南宋偏安的局面。

崇祯希望通过自身的坚守,激发臣民抗敌的决心,维系帝国统一。

《崇祯长编》中有载:

“朕思天下事至此,势已难支,然不忍坐视宗庙倾覆,社稷丘墟。”

而且呢,一旦吴三桂他们投靠后金,明朝就可能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困境。

再来说,搬到南方也不能解决明朝所有的问题。

虽然南方的经济实力很强,但也有问题存在。比如,南方的贵族对明朝并不是那么忠诚,很多人在背后支持农民起义或后金。

崇祯要是搬到南方,这些贵公子们可能会闹独立,导致南明朝廷四分五裂。

还有南方的士绅阶层与地方势力关系复杂得很,再加上江南那儿税负特别重,大家日子过得艰难,社会矛盾真的是非常尖锐。

要是轻易就南迁,恐怕会让这些矛盾更严重,甚至还可能引发新的动乱。

还有就是,崇祯也担心在南迁过程中可能会被各种势力挟持或者阻拦,导致皇权进一步被削弱。

再者,南方也有一些自然灾害和社会乱子,像瘟疫、水灾、饥荒啥的。崇祯要是搬到南方,就得先把这些问题搞定,否则难以立脚。

其实吧,那时候崇祯皇帝还怀有幻想,崇祯寄希望于勤王军队能及时解围,却没想到情势那么危急。

他觉得只要撑个一阵子,等援兵到了,还有翻盘的机会。

但是,因为搞错了调度、乱了指挥,再加上朝中的派系斗争,援兵没起到该有的效果。《明季北略》对此有所记载。

而且,他低估了李自成的队伍实力和决心,所以错过了逃命的最后机会。

虽然最终崇祯的决定未能挽救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但他的坚守也赢得了后人的尊重。正如《明史》所评价:“崇祯皇帝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然天命不常,社稷倾覆。”

0 阅读:219
评论列表
  • 2024-02-07 10:41

    大明亡国非崇祯的错,弊病累计,实在是大明气数已尽

    水月 回复:
    大明气数已尽确实不假,但是崇祯的骚操作加速了大明灭亡。

枯木沟

简介:分享每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