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西周作为青铜时代的辉煌篇章,但它是从顶峰跌落的过程却很戏剧化。
西周灭亡的两个关键事件,就是公元前771年的烽火戏诸侯引发的“犬戎之祸”以及随后的“平王东迁”。这两个大事件就像历史的双车道,一起构成了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的分界线。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046年。然而,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却在公元前771年走向了灭亡。而造成这一历史悲剧的导火索,便是那场著名的“烽火戏诸侯”。
烽火台,是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设施。在西周时期,烽火台的主要作用是在发现敌军入侵时,通过点燃烽火来传递警报,以便周边诸侯国能够迅速集结兵力,共同抵御外敌。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西周王朝的安全和稳定。
但是到了西周晚期,这种制度却被一位昏庸的君主所滥用。这位君主就是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而导演的一场闹剧。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褒姒,并因废黜王后申后及其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导致了申国等诸侯国的不满。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玩弄烽火戏诸侯的把戏,严重损害了天子的威信和诸侯的信任。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褒姒因为是从褒国俘虏来的,所以可能对周幽王没什么感情,也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讨她欢心,不惜点燃了烽火,让诸侯们误以为有敌国入侵,纷纷赶来支援。
结果诸侯们到了以后发现没有敌情,褒姒终于笑了。周幽王为了让她再笑一次,又多次点燃烽火,最终导致诸侯们再也不相信他的信号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犬戎趁机发动了对镐京(西周都城)的进攻。
但是,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再也没有诸侯愿意相信和响应周王室的号召。
周幽王失去了诸侯的支持,加上自身统治腐败,导致军队战斗力大减,面对犬戎的侵袭,无法有效组织抵抗。最终,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周幽王被杀,镐京陷落,西周至此宣告灭亡。
《竹书纪年》记载:“王之烽火戏诸侯,诸侯不信。申侯与犬戎攻宗周,王及太子伯服、大夫芮良夫皆死。”
平王东迁犬戎之祸过后,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在晋文侯和郑武公等诸侯的帮助下,击败了企图篡夺王位的伯父王子余臣,成功登上王位,成为周平王。
但是,战乱后的镐京已残破不堪,且边患未除,平王不得不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将都城迁至洛邑(今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左传》等文献记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正式开启了东周时代。这次迁都不仅标志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且意味着周王室对诸侯的直接控制力大大减弱,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的新阶段。
相信女人祸国?多看点书吧
西周时候有烽火台了吗?
西周的灭亡归结于幽王改革的失败,幽王一心想振兴西周王朝,去除旧贵族的心太迫切,导致贵族阶级的集体反抗,最终的结果是王权拜给旧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