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是知识之学,而是生命之学

复心同然 2024-04-22 13:07:02

人类世界有很多学问,随着人类世界的学问越来越多,学问被分得越来越细,人学习不同的知识掌握不同的技能,此乃知识技能之学。

孔子教授六艺,亦是教授知识技能,可知知识技能相当重要,但同时孔子说:“君子不器。”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皆属于器的范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君子不器,是因为君子应追求道,追求下学而上达。孔子虽授六艺,但此非圣门所论根本。

阳明先生说:“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唯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孟子说:“人之口耳目皆有同然之好,心独无同然乎?心之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者也。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又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矣。”

阳明先生与孟子所言皆可证实,圣门所论根本非知识技能,而在于复心体之同然。知识技能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属于变动存在之物,而人心乃亘古不变的存在。故圣门所论是恒常不变者,变动之知识技能非圣门所论。

知识技能掌握再多亦不可解除人生之惑,而圣门是为了使人们理解生命本质,若学有所得则可解除人生之惑,如孔子四十不惑。可解人生之惑之学便是生命之学,而非知识技能之学。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解除生命之惑,找到生命意义与归宿更重要。

人人皆有同然之心,唯圣人得之。

阳明先生说:“天下普通人的心,一开始与圣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后来被私心所迷惑,被物欲所蒙蔽,为天下的大心变成了为一己的小心,通达的心变得狭隘,人人怀着私心,甚至还有把自己的父亲、 儿子、兄弟像仇人一样看待的人。圣人对此深感忧虑,因此推及他融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学说来教化世人,使他们都克制私欲,去除物欲的蒙蔽,以恢复他们原本相同的本心。”

这就是圣人教化的主旨,就是尧、舜、禹三代所沿袭的“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舜命令契的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而已。唐尧、虞舜与夏、商、周三代,所教的就是这些内容,所学的也是这些内容。

可知尧舜禹与夏商周三代,所教主旨便是‘允执厥中’,而所谓允执厥中,中即是心,亦是良知。执即是用亦是致之意。允执厥中即是用心,即是致良知。

而五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皆是使人能够找回放出去的心的方法。人心若存,五常皆是人心所存应有之义。若是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别,长幼无序,朋友无信,则已失人心,若是知轻重者,则要尽快找回人心。

人间万物,美好事物数不胜数,有数之不尽的器物。人与器物相比,人若居于器物之下则惑矣。君子役物而不可役于物,因为只有人才是主体而物只是客体。故物虽好与人相比则微不足道,不知人远重于物者,被物奴役只是迟早之事。

人能解惑在于知天,而知天在于知性,知性在于尽心。儒家不是知识之学,而是生命之学便在于儒家之学教人如何尽心,如何找回放出去的心,如何获得同然之心。此学乃人生根本之学,任何来到人类世界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皆需要解惑。

古之人解惑以切实学习修身以求知,今之人解惑以接受人为知识体系为解惑,如此则不可能解惑。古人之学,文以载道,以文求道。今人之学,文而无道,更有何道可求?

古人求知宇宙本原,今人被告知宇宙本原,既然已被告知,又求何知?今人被告知之事,比如世界本原是物质,世界本原到底为何物?正是古人终其一生所追求之事,今人似乎一句话便知世界本原为何物,岂有不惑之理?

综上述,儒家非知识之学,而是生命之学,是解除生命之惑的根本之学,此学乃是论恒常者的学问,不会因时代而改变。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4-04-22 15:28

    [赞][赞][赞][赞][赞][赞]

  • 2024-05-05 10:00

    儒家?华夏毒瘤。儒家代表之孔家,降书专业。

  • 儒家求生,道家保生,佛家乐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