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定命运表妹谈个恋爱竟谈出个“受虐障碍”

言心初上 2024-04-22 09:18:12

“闺女,不行分了吧。无论咱家还是你自身条件都不差,何必因为一段恋情搭上一辈子呢!你和他这种相处模式不行!”小姨苦口婆心的劝着表妹和已经谈了6年的男朋友分手。

“妈,您别劝我了,我是不会分的。也许您无法理解,可是我就是对他就有莫名的服从感,我无法拒绝他的决定也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执行。这在您看来也许我是受尽委屈的一方,可是我不觉得这有什么,我俩都六年了,就这么着吧。“表妹又一次平静的拒绝者小姨的提议。

在小姨的央求下,我深入的和表妹聊过很多次她和她男朋友的关系,按照表妹的描述,“六年,我沉迷窒息与疼痛,也享受他带来的温柔与爱抚,我喜欢他带给我的痕迹,也喜欢他抱着我去洗澡,对那种反差感极致的上瘾,强制的快感伴随的痛觉与窒息才能让我享受到活着的感觉,我等待着他的每一个指令,也期待着奖励与惩罚,我喜欢他对我的禁锢和控制,我愿意臣服于他。当然我只有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是这样,平时我还是一个挺独立正常并且硬气的人。“

 

我知道表妹这段长达6年的感情是不健康的,但也不知道怎么去劝,于是求教了学心理学的同学。他听我描述完表妹的情感状态,初步诊断表妹有些轻微的“受虐人格障碍”。表妹对她男朋友有“共生”的欲望,渴望两个人极度依赖、彼此控制,像是“主仆”,又像是“连体婴”,从中获得巨大的安全感。

受虐型人格障碍(Masoch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在精神疾病分类中并不常见,也不是常见的话题之一。通常,人们更熟悉的是另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比如边缘型、避免型、或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等。受虐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医学领域中较少被讨论,也没有被列入主要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比如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或国际疾病分类(ICD)。

在一般的社交心理学中,受虐型人格可能指的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倾向于在关系中寻求受虐待或被控制的感觉。这种特质可能与心理动力学中的某些理论有关,但它并不等同于临床上定义的受虐型人格障碍。

据我这位学心理学的同学说,其实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受虐”倾向,比如有些人其实抽完烟之后并不舒服,但还是一天一包。。。因为这种“受虐”的感觉让他感知到了自己的存在,从而让自己解压。还有就是好多学生喜欢挑战高难度的数学题,其实也是一种“受虐”倾向,通过解开题目获得一种生理上的“shuang"感。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依赖和渴望被控制的行为可能与童年经历有关。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某种形式的权威或控制,导致在成年后对于这种关系模式产生了依赖。渴望被约束和控制,可能是因为这给予了一种安全感,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对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需求。

有关“受虐型人格障碍”的后续治疗,同学说由于受虐型人格障碍在精神医学领域中并不常见,因此针对这种障碍的专门治疗方法相对较少。然而,有一些通用的治疗方法可能对于处理受虐型人格特质或相关问题有所帮助。比如:

心理治疗: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心理动力学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可能对于处理受虐型人格特质有所帮助。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和行为,促进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情绪调节技能培训: 受虐型人格障碍可能伴随着情绪不稳定或难以处理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技能培训可以帮助个体学会更有效地处理情绪,减轻内心的痛苦和不适。

自我意识和自我接受: 通过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接受,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边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不是受虐型人格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听了学心理学的同学分享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曾经也经历了“受虐型人格障碍”。小时候,我被留在学步车里,父母出去上班。这段经历花费了我很长时间才能从中解脱出来,并领悟到安全感并非来自他人。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力量和自我保护的方式,就像鸟儿站在树枝上不是因为相信树枝不会折断,而是因为它们知道,即使树枝折断,它们也有能力飞走。

0 阅读:3

言心初上

简介:分享真实故事 感悟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