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天真但不傻,一首《远别离》成谶,看出了安禄山的谋反之心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05-10 08:00:57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举兵二十万,正式造反,直指洛阳、长安。十二月十二日,洛阳陷落。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建国号“大燕”。十三日黎明,唐玄宗率杨贵妃姐妹、皇子、公主、皇孙及亲近大臣,在万余人羽林军护卫下从延秋门仓皇逃出长安,此后“安史之乱”横扫半个中国。

范阳即汉代的幽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范阳郡,属方镇建制,为玄宗时边防十节度使(实为九节度使、一经略使)之一。节度使系方镇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拥有皇帝授予的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安禄山是突厥人,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最初姓康,名轧荦山(突厥语“战斗神”意思),以后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名为安禄山。他的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蕃语的这些秉性与本领,使他在唐军中窜升很快。33岁平卢将军,37岁平卢军兵马使,39岁平卢节度使、左羽林大将军、兼柳城太守。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十余万众,据天下兵力之半。今天的河北、内蒙古,乃至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都是他的势力范围。

他靠贿赂收买人心,费尽心思讨好醉心于歌舞艺术的唐玄宗、杨贵妃,以肥大笨重的身躯将胡旋舞跳得“疾如风马”,因此成为杨贵妃的“养儿”,又同杨贵妃姐妹结为兄妹;但杨贵妃的堂兄、奸相杨国忠并不买账。他因与安禄山争权夺利的关系,一直对后者存有戒心。他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起屡屡奏告“禄山必反”;然而玄宗却认为他是争风吃醋而更加宠护安禄山,听不进任何不利于后者的话。

不过,在杨国忠正式发出“禄山必反”的预警之前一年,即天宝十一载,从长安重归江湖的李白在漫游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与东南胜地之后,便移步北方,驱马行走燕赵故地,在那里盘桓了两三个月(十月抵范阳,十二月方离开)。他此行的目的,是既打探安禄山虚实,又寻求建立军功的机会。他深入安禄山统治的腹地——今北京城西南至河北涿州、天津蓟县一带,看见安禄山对外四处侵掠(不断兴兵对奚人与契丹进行掠夺),对内横征暴敛,用搜括来的民脂民膏扩充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各军营森严壁垒,刀戈锵铿;城区内军队巡逻,杀气凛人;百姓皆衣衫褴褛,形销骨立,低头不语,行色匆匆……

出于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感恩思想,李白不会去对他俩的私生活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但却能看出当时安禄山的疠烟邪气。他的诗《远别离》便反映了这种心态: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于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这首诗写于奸相李林甫死,另一奸佞杨国忠继掌权柄之时。安禄山更受重用,气焰正炽。李白这首歌诗,用的是乐府《远别离》旧题,讲的是潇湘二妃(娥皇、女英)与帝舜生离死别的故事,来寓言倘人君失权,则江山社稷乃至自身与家人均难以相安的道理。不料却一语成谶,在两三年后的“安史之乱”中以马嵬之变而得到应验。

由此可见,虽然李白在政治上很天真,但却不傻。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