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高祖刘邦,从一个普通农夫逆袭成为开国皇帝,他成功的秘诀一直被后人所热议。
要探究刘邦能得天下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
刘邦善于用人,这是他能够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史记·高祖本纪》提到:“高祖对来客大发脾气,只有萧何、曹参他们得到高祖的亲切待遇。”
“高祖嫚骂诸客,而萧何、曹参等皆亲爱之。”
在刘邦的创业团队里,有张良、萧何这种有智谋的人,还有韩信、彭越这类能打仗的将领,
他们一起组成了刘邦的智囊团和战斗力。
这些人才愿意为刘邦卖力,主要原因还是刘邦懂得用人,能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史记·高祖本纪》就写过: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段话简直就是刘邦用人策略的完美写照。
刘邦深深明白人才的价值,他的身边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顶尖人才,
并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授权,让他们各自发挥最大的能力。
刘邦的识才用才,让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他能战胜强大敌人、建立汉朝基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懂得顺应民意,实行宽松政策。《汉书·刑法志》记录:
“高祖刚进入关中时,定下了三条简单法律,杀人就得偿命,伤害人和偷东西也要受罚。”
《汉书·刑法志》中载:“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了秦朝严厉的法律,制定了简单公正的“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史记·高祖本纪》也提到:
“跟大家约定,只有三件事要遵守:杀了人的要偿命,伤人或偷东西的也要治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刘邦进了关中后,就跟关中的地方长者约定了三条法律,废除了秦朝那些繁琐的法律,从而赢得了民心。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也多次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他深深知道,得到民心就能赢得天下。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贾对刘邦说:
“做王者就要把人民当作自己的天,而人民就会把粮食当作自己的命。”
“夫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刘邦深感认同,因此他在战争中注重保护百姓的利益,减轻人民的负担,使得人民愿意忠诚于他。
这一做法大大减少了秦朝暴政在人们心中的恶劣印象,为刘邦赢得了广大的民众支持和政治支持。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价刘邦说:
“陛下的能力得自上天授意,而并非人为。”
“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句话说出了刘邦在军事战略上的卓越才能。
他善于抓住战略机遇,比如在鸿门宴上巧妙地度过危机,
在垓下之战中使用韩信的十面埋伏战术击败项羽,展示了他灵活机智、深思熟虑的战术智慧。
《史记·高祖本纪》记录,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後,虽然处境很艰难,但还是保持乐观心态,鼓励士兵士气。
刘邦有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目光,能坦然接受失败,能包容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这为他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刘邦极其有政治技巧和眼光。他能快速做出反应,根据情况变化而调整策略。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曾经给刘邦出主意,“往北占领燕、赵,往东攻击齐国,向南断掉楚国粮道,然后跟大王一起在荥阳聚会”。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刘邦立刻接受,最后赢得了战斗。当时那战略的执行很成功,全面展示了刘邦的厉害之处。
友好结盟,分化敌人刘邦深谙“合纵连横”的力量,《史记·项羽本纪》提到,刘邦在楚汉战争中,通过结盟各地的诸侯,孤立并最后打败了项羽。
刘邦的友好结盟策略,使他在列国纷争的环境中找到了最佳的立足点,为最终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