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健的歌才去看的电影,女孩竟哭了一晚,自此她也成了我的女孩

叨扒电影 2024-04-13 16:43:09

因为听了李健那深情的歌声,我才决定带女友一同观看这部电影。未曾想到,这部电影竟让她泪流满面,整夜未曾停歇。自那以后,她不仅成了我生命中的女主角,更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珍藏的女孩。

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短暂的烟火,终将归于沉寂。然而,面对这无法逃避的终点——死亡,我们该如何坦然接受,如何优雅告别?电影《八月照相馆》用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从容面对死亡的画卷。

1997年的盛夏,韩国的汉城街头弥漫着一种特有的热气。在这里,余永元,一个怀揣文艺梦想的青年,经营着一家小巧的照相馆。然而,年仅三十的他,却被命运无情地宣判:生命只剩下短短的一个月。

余永元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不愿让家人和朋友为他担忧,于是默默承受了这份沉重的秘密。他像往常一样,微笑着面对生活,只有夜深人静时,才敢让那份“即将离去”的哀伤涌上心头。

有时,他会独自漫步到小学的操场,坐在那片熟悉的草地上。他回想起小时候,同学们都已离去,只留下他一人坐在空旷的操场上,思念着已逝的母亲。那一刻,他深深体会到,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消失在时光的洪流中。

一天,永元约了几位老朋友相聚,平日里温文尔雅的他,那晚却格外贪杯。朋友们纷纷劝他:“永元,你这样喝下去,身体会垮的。”他却只是笑着回应:“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尽相同。有人选择环游世界,有人选择挥霍积蓄,还有人选择向心爱的人表白。但余永元却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他选择留在那间小小的照相馆,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他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忙碌起来,为身后的一切做安排。他教会了年迈的父亲如何使用录像机,尽管过程中有些波折,甚至大发雷霆,但他最终还是完成了这个心愿。因为他知道,父亲喜欢那些老电影,他想让父亲在自己离开后,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色彩。

他还悄悄为经济拮据的姐姐留下了钱,希望能为她减轻一些生活的压力。他拼命地约朋友们出来聚会,想要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一刻。而对于那个他深爱着的姑娘,他选择了小心翼翼地避开,因为他不想让她承受更多的痛苦。

余永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方式,将死亡对家人、朋友和爱人的伤害降到最低。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们依然可以用爱和温暖,去照亮身边人的世界。

在知乎的众多话题中,我曾浏览过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即将离世,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其中,一位网友的回答言简意赅,道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情感轨迹:先是怀疑,接着是极力否认,随后陷入绝望,最终接受现实,达到内心的释然。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有个成语叫“视死如归”,它描述的是对死亡如同回家般的平静态度,这或许正是那位网友所说的“释然”的至高境界。

有影评专家曾这样评价一部影片:作为小津安二郎的影迷,年轻的许秦浩导演精准地捕捉到了沉默中所蕴含的力量。影片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喊,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只有淡然的微笑与默默的忍耐。这种电影美学,对于西方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但它无疑是东方影像精神的精髓所在。

这部影片公映五年后,中国音乐人李健为其创作了一首歌曲,收录于他的专辑《似水流年》中,歌名与电影名相同,叫做《八月照相馆》。

影片的尾声,正元打开照相机,为自己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那是他的遗照。当姐姐问他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时,他淡然地回答:“没什么放不下的。”这一幕,仿佛告诉我们,面对死亡,他并非是在经历一场生离死别,更像是准备踏上一段远行的旅程。

在观赏《八月照相馆》之前,我原以为“知道自己的死期”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然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体会到,其实“知道自己的死期”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死期时,可以有时间做好准备,可以对每一个深爱的人有所交代,可以缓缓告别、静静等待、从容离开。

0 阅读:21

叨扒电影

简介:叨经典电影,扒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