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回国后直呼朱德名字,毛主席怒道:我都要叫朱老总,你算老几

花开无田 2023-11-28 23:32:46

在人的一生中,如何与人相处是一个重要的考题,无论这个人学历是高还是低,如果在与人相处上“不及格”,就很难在社会上取得成就。

对于这一点,长期经历革命战争考验的毛主席心知肚明,因此他非常重视子女的待人接物能力。

1946年3月的一天,毛主席忽然把刚回国不久的儿子毛岸英叫过来态度严厉的批评了他。

毛主席为何会生气的批判儿子?这和毛岸英回国后在延安的表现有关。

毛岸英生于1922年,是毛主席和杨开慧所生的长子,在毛主席心目中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1927年国内局势突变后,为了躲避敌人的抓捕,杨开慧带着他到处避难。不幸的是,1930年,杨开慧和毛岸英还是被军阀抓了起来,最终杨开慧牺牲,在同志的帮助下当时只有8岁的毛岸英被保释出狱,由外祖母带到上海,交给了毛泽民代为照顾。

之后在上海,毛岸英兄弟也遭遇了诸多的挫折坎坷。后来考虑到国内的斗争形势越来越紧张,孩子在国内终究是很不安全,也没办法接受很好的教育,于是在毛岸英14岁的时候,东北军将领李杜设法将毛岸英送到了苏联,这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

到了苏联后,毛岸英被安排到国际儿童院学习,期间成绩出色,很快就成了少先队的大队长,1936年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了支部书记。

1941年,二战的阴云笼罩了苏联,德军的大举入侵行动迫使苏军集中全力在西线作战,他也提出了参军请求。

但按照苏方的规定,中国孩子不能加入苏军,苏方干部考虑到他的身份毕竟不一般,于是决定安排他去苏军的军校学习,1943年毕业后获得了中尉军衔,然后转为中共党员。

之后又让他去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期间担任过苏军坦克连的党代表,参加了在波兰和捷克的战斗。

1945年二战结束后,毛岸英开始准备回国的行程。

1946年1月,毛岸英终于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祖国,毛主席特别高兴,不顾病体,亲自去机场接儿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平常极少请人吃饭的毛主席也破了例,把延安的老同志们都叫了过来,摆了两桌菜,隆重的把儿子介绍给大家认识。

有了在苏联的学习经历和战斗经历,此时的毛岸英早已经成了一个落落大方的青年才俊,和很多老同志们一起聊天也能侃侃而谈,不卑不亢,这让毛主席颇为欣慰。

当时很多人听说他回国了,都主动去找他聊天,听他讲一些苏联的事情,很快他就成了延安的名人。

这原本是挺好的事情,但慢慢的细心的毛主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没有适应中国的人际关系相处习惯。

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10年,这10年正好是他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的关键十年,他完全习惯了苏联人的相处方式,遇到长辈只说同志,从不叫伯伯或者爷爷。

于是毛主席决定叫他过来谈谈这件事情。当时毛岸英正在宝塔山下骑马,参谋人员立刻找到他,让他去见毛主席。他立刻赶回到院子里,毛主席见了他第一句就说:“听说你最近风头出了不少,很牛嘛!”毛岸英听出了一点弦外之音,只好笑着说自己参加了一些聚会,给大家讲了一些苏联的事情,大家都特别爱听这些。他以为是父亲不让他过多的炫耀自己的留学经历。

但实际上父亲关心的并不是这个,而接下来毛主席又严肃的问他骑的是谁的马?毛岸英就说是朱德同志的。听到这里毛主席直接就生气的说:“你说什么?朱德同志?我见到他的时候,都要称呼朱老总,你一个孩子,就叫朱德同志,你算老几!”

看到父亲变得特别严肃,毛岸英也紧张了起来,于是赶忙解释说在苏联,大家见面都是只称呼同志,即使是年轻人见了长辈领导干部,包括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也是要求称呼斯大林同志。

因此他称呼朱老总为朱德同志,其实并没有不尊重长辈的意思,只是养成了习惯。

对此毛主席表示能理解,但紧接着提醒他,现在已经离开了苏联,以后就一直在国内生活了,这些习惯都要改一改,要入乡随俗。

在中国讲究规矩,讲究尊老,在长辈面前一定要有礼貌,要规规矩矩地说话,不能没大没小。

考虑到他可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于是毛主席就告诉他,如果遇到年纪大的,就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如果遇到年龄特别大的老者,要喊爷爷、奶奶。如果遇到和你年龄差不多的,就喊哥哥或者同志,但无论是年龄多大的,都不要直呼人家的名字!

自此之后,毛岸英完全改变了对人的称呼,这让大家多少都有点意外。而后为了避免让大家觉得毛岸英“洋墨水高人一等”,毛主席又安排他多次参加了延安的劳动活动,下田里种地,和百姓们一起纺织和砍柴,参加土改,进工厂干活。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切的了解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进而更好的去开展工作,把工作干好。

10 阅读:9649

花开无田

简介:观点,看法,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