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新娘还是找娘?会做家务,就得给人当媳妇?

余家乐 2024-01-17 20:27:44

因为会做家务,钟楚曦被夸了⬇️

袁咏仪:真的很贤惠。

应采儿:会讲广东话,会做家事,会赚钱。

夸完一遍还不够,看到钟楚曦还在厨房里打转,

应采儿再次上演夸夸环节:年纪轻轻会做家事,不错。

袁咏仪听完也说:“我在家里面就啥都不用做了。”

甚至开始追问钟楚曦有没有男朋友⬇️

瞧这眼神,越看越欣慰⬇️

怎么看都是婆婆视角⬇️

相关视频底下,

有夸钟楚曦命好的⬇️

但更多人认为,“贤惠”这个词感觉像是在骂人⬇️

如果儿媳标准是会做家事,就别拿来做谈资了⬇️

整个聊天氛围轻松融洽,几位在闲聊期间,不见得有什么恶意。

但正是这种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赞赏,反而揭示了一种现象:

看到一位女性,生活独立,性格不错,能包揽家务,事业有成,就开始考量她是否符合传统的“儿媳妇标准”。

代入婆婆视角,对儿媳进行设想。

基于这样的期待,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曾背负过一份经过无数次检验、秩序井然的“隐形婆婆债”。

不收拾房间——以后结婚婆家怎么看你。

不迅速洗碗——懒惰成性、眼里没活。

不擅长下厨——结婚后要让婆婆伺候你吗?

于是从小被规训着要做符合女孩身份的事,性格要乖巧懂事,要勤俭持家,揽下一切家务事,以便于不被将来那位“婆婆”指点嫌弃。

而这种规训,要在婚后才能迎来正式的考核期。

“讨婆婆欢心”近乎成为女性步入婚姻的首个考验。

是不是该主动做家务?

每逢节假日奉上礼物?

以婆婆的喜好为基准?

娴熟地把自己套入贤惠讨好的模版,好兑取认同。

韩剧《儿媳记》,用“媳妇渡过期”来形容这个时期。

剧里的婆婆,

由于经历过大儿媳的“不顺从”⬇️

于是立志于让小儿子找一个听话、懂事、好拿捏的伴侣。

女主就这么闯了进来⬇️

带着“想要获得婆家的认可”的心态,却意外开启了婚姻中的hard模式。

早起准备全家人的餐食

结果热饭吃不上几口,

还只能捡大伙吃剩的⬇️

顶着压力,

为婆婆生日张罗半天⬇️

没得到一句感谢,

还被嫌弃铺张浪费⬇️

女主有工作要忙,偶尔需要出差,

却被训斥“宁愿请假也不能去,老公要是吃不上饭怎么办”⬇️

嘴上说说还不够,

婆婆甚至还在上班期间打来电话,

只为教她怎么做饭⬇️

忍着委屈照做了,以为这样就能给婆家留下好印象。

但在婆家眼里,

儿媳帮忙做家事是理所应当,

哪里值得歌颂?

家务做得很好,

那就多多益善吧⬇️

即使婆婆在做家务时也有怨言,

但更多时候,是把这些当成本分和使命来进行。

剧中还揭露了“我没把你当儿媳妇,我一直把你当成我女儿了”这一骗局。

婆婆的亲女儿,

想喝海带汤解酒,

可以设局使唤女主⬇️

可以在面对一堆家务时,

提出出门约会⬇️

但对于“儿媳”这个身份来说,大多数时候只有被差遣的份。

要围着丈夫转,围着婆家转,

脾气、不满、委屈都得往后放放。

连拒绝都难以启齿,

又谈何亲近⬇️

影视作品里矛盾,有夸大的现象,或许会让人觉得不够真实。

但在现实生活中,婆媳间微妙的期许与抗衡并不少见。

一代TVB女神陈松伶,在婆婆的面前,依旧是难以适从。

经历的第一关卡,是“无视”。

婆婆打来电话,她第一时间打招呼。

却被当成了隐形人,

婆婆直接跳过她,只跟自己的儿子Say hi⬇️

这样的漠视,陈松伶早就习以为常。

参加综艺《婆婆妈妈》期间,节目组要张妈妈介绍小两口子。

对于儿子,张口就是花式夸夸:“优秀、刻苦、勤奋。”

只要是能想到的词,恨不得全往张铎身上套⬇️

但对儿媳妇陈松伶,却只字不提,简介上只写了一个“略”字。

一边的张爸爸都看不下去,忍不住吐槽:“我从来没听你说过她一句好话。”⬇️

上门拜访儿子家。

才刚出电梯,就开始一路大喊“铎铎!铎铎!”⬇️

进门之后,鞋要儿媳妇换⬇️

但眼睛,只长在儿子身上⬇️

两手一环紧紧抱住,的确是母子情深。

要不咱往旁边看看,还有一个人呢⬇️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媳妇却一直没有姓名。

也难怪陈松伶尴尬自嘲自己是个隐形人⬇️

上门带了两大箱行李箱,

美其名曰“全是给你们带的好吃的”⬇️

结果呢,水端不了一点。

里面全是儿子喜欢的⬇️

给陈松伶准备的,只有三串大蒜⬇️

而陈松伶压根不爱吃大蒜…

但毕竟是婆婆,除了忍着还能怎么着。

到了晚餐时间,张妈妈又大秀一番厨艺。

不用猜,做的全是张铎喜欢吃的菜。

菜摆了半桌子,还怕儿子不够吃,又特地切了一根红场,嘴里还碎碎念着,“铎铎好久没吃了”。

备餐上偏心还不够,吃饭时桌子也是偏的。

菜全在张铎那边,陈松伶面前倒是空荡荡的。

更离谱的是张罗着儿子大鱼大肉,分给陈松伶的是:“松松,来点大蒜。”

(陈松伶OS:我是什么大蒜单推人设吗

不曾想,这“大蒜”还有段渊源。

张妈妈之前做凉菜时放了些大蒜,由于陈松伶不爱吃,唠叨了几句。

俩人因此闹了不愉快⬇️

结果这一连串的大蒜推销行动,是陈松伶的第二关卡“服从性测试”。

按理说,成年人了,不爱吃的东西不吃就好了。

在张妈妈这里,道理却不是这样的。

不爱吃大蒜=不愿意吃东北的东西

但自己一家子都是东北人,必须得调教调教。

于是即使明知道陈松伶不爱吃,还给她整了东北三件套,

非要她就着红肠和大蒜,吃自己带来的面包⬇️

遭到陈松伶的拒绝后,继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把给张铎带的爱吃的东西,美化成是给陈松伶的心意,

上演大戏《劝儿媳吃面包》⬇️

逼得陈松伶面露难色⬇️

看儿媳妇勉强下咽后,还要再呛声一句:

“就是说你没吃习惯”⬇️

能理解母亲对于儿子的私心与偏爱,衣食住行上都想围绕着儿子这个圆心打转,旁人只有顺从的份。

大抵是因为她也是这么过来的,不惜试图把儿媳妇驯化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按照“洗衣、做饭、会照顾人”这样的完美儿媳标准,去找人来继承自己的衣钵,在朱雨辰的妈妈身上,更为典型。

在疼儿子的方面,她一点也不输张铎妈妈。

每天凌晨四点雷打不动起来给他熬梨汁,

因为如果起晚了,就来不及做午餐和晚餐⬇️

朱雨辰的一日三餐,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冰箱装得满满当当,

甚至还有她为了方便儿子生活,事先削过皮切了丝的半成品。

说起这些,朱妈妈非但不觉得辛苦,反而感到十分骄傲。

还把自己当成计量单位,1朱雨辰妈妈=2菲佣

别人家妈妈听说自己小孩会做饭,都是高兴得四处炫耀。

朱妈妈听说朱雨辰会做饭,第一反应却是反省,

“自己这些年都干嘛去了”⬇️

舍不得自己儿子干一点活,把儿子生活打理得无微不至的妈妈,做了婆婆应该会善待儿媳妇吧。

现实却背道而驰。

在朱妈妈的世界观里,女生和男生不同,女的就应该做贤妻良母。

尽管旁边的主持人一脸尴尬,小心提醒她,男耕女织这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她却还是一脸笃定,甚至是教育式地阐述着自己的真理:

“既然把你娶进来了,你就应该担起你的责任。”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她以身作则,表示自己同事和身边的朋友知道,她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完全没有自我。

言外之意是:我当妈的尚且如此,进了我家门的媳妇,为什么做不到我这样。

比她的观念更可怕的,则是她说这些话时候骄傲的表情,和对于没有自我这件事的自豪。

基于自己的奉献精神,朱雨辰的每段感情,她都有干涉。

找儿媳的标准,一长串的张口就来。

从性格养成到生活习惯,再到穿衣准则,小本本上可以说是写满了要求。

因为自己极端的付出,就要求儿媳妇也要给予同等重量的爱。

完全无法正视不管是儿子还是儿子的伴侣,本身就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

导致朱雨辰的感情生活一片狼藉。

但回想起朱妈妈这样的经历,其实是可悲的。

为了成为符合标准的完美母亲和完美妻子,把自我那部分完全剥夺,不觉得有任何不自在。

甚至执着地坚守着这些世俗要求的形象,强加在下一代人身上。

塑造出一个个苦不堪言的“儿媳”。

看似是婆婆对儿媳的定位与期待,实际上仍然是社会对处在婚姻中的女性的期待。

“婆婆们”被赋予过成为完美女儿、妻子、儿媳、母亲的期许,遭受着完美女性形象的轰炸,要包容、奉献、顾家,这样才能幸福。

如同削足适履般,穿下只有唯一尺码的鞋子,走上一条被规划好的路。

把其中的不适咽下,经年累月消化至不存在。

在多年后,又将这份期许自然地传授给下一代人。

哪怕是女性主义逐渐觉醒的今天,那些落后的观念依然扎根在脑海里,时不时冒出来,到头来会发现,所谓的进步与觉醒,仍有局限性。

所以看到性格乖巧的,生活独立的,会做家务的,还有一定事业的女性,就会不自觉联想到,要给她介绍对象或者把她当成合适的儿媳人选。

不自觉地把她当成一种“资源”,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拥有的具体魅力。

女性当然可以随心所欲步入婚姻,前提是她愿意,而不是她适合,她具备所谓的条件,她能够做到奉献与牺牲。

最后一句

“成为完美女儿、妻子、儿媳、母亲”这座迷宫,

哪代人都没有真正走出去。

0 阅读:4

余家乐

简介:大家好,谢谢大家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