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丁戊奇荒”惨绝人寰、流民千里,为何无流民起义?

史婉君本人 2023-04-25 17:31:37

1875年的京城,大清国的内部发生了两件大事,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在1月2日去世了。2月25日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即位,慈禧和慈安再次垂帘听政,也是这一年大清国的民间开始上演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在短短的四年间,近1000多万人饿死,2000万人流离失所,史称“丁戊奇荒”

1875年的春天清朝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少雨的天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冬天。北方各省陆续出现了干旱的情况,尤其是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

次年1876年,各省的旱情开始加重,京师以直隶一代,因旱情加重又出现了蝗灾。蝗虫铺天盖地,到了夏天,又阴雨连绵卫河泛滥!刚遭受了旱灾,蝗灾,直隶又遭受了水灾。《山东通志》记载:该年全省“大旱.民饥”。

1876年12月11日 《申报》报道:“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民众祈雨的现象在山东处处可见。各处开始“典妻卖子,流离死亡者众多,凄惨不堪言状”

据永和县志记载:青年妇女无人顾养,佳丽者不过千钱,稍次者不值一文,人命不如鸡犬。

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灾民开始,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1876年申报记载。)

1877年,旱情进一步加重。全国各地多数波及。灾民开始出现了易子而食,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

传教士李提摩太回忆说:“灾难让民众惊慌不安,妇女们成群结队的几百人占领富人的家里烧柴做饭,吃完了一家,然后换另一家吃。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便组成人群一个一个村的抢掠食物。

明末大量的流民导致流民起义,那么为什么清代的丁戊奇荒,没有流民起义呢?

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批准在各地大量设立“粥厂”一为救济灾民,二为限制灾民流动。

从李鸿章到军机处,至太后,都深感“防止灾民流动”的紧迫性,也因此不惜血本地加大各地的赈灾力度,各地严防死守,就连没受灾地区,也设立是“粥厂”,层层堵截,灾民“就地留养”。江南地区的富绅也纷纷解囊,救济灾民,江苏巡抚吴元即带头捐款。

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时称,“清史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1 阅读:77

史婉君本人

简介:穿越古今历史,感受人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