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没组织有效反击

枯木沟 2024-03-05 13:39:28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内的玄武门展开了一场震天动地的政治大变革——玄武门之变。

这场血腥的政变里,李世民成功干掉了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然后迅速掌控了局面,坐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名垂青史的唐太宗。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在如此翻天覆地的权力变更后,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的手下却没能顶住压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快速的军事掌控与政治整和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立刻控制了皇宫和京都要塞,还获得了自己的亲信将领尉迟敬德等人的全力支持。

根据《资治通鉴》(司马光著,北宋)的记载,李世民当机立断,派尉迟敬德告诉李渊“拿下叛党”,并逼李渊颁布诏书承认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把整个事情合法化。

同时,他赶紧收编了原本属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队,凭借自己的声望和聪明才能,消灭了潜在的军事反弹。

领袖角逐的崩溃

玄武门变化的结果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位重要老大的终结,这直接导致他们的队伍缺少头儿,无法形成有力的指挥,发动任何反击。

没了主心骨,老部下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常常愣在原地,很难组织起有条理的反击行动。

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

对于那些过去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卖命的大臣和将领,他们要权衡继续抵抗的风险和回报。李世民即位后,为了稳定政权,对过去敌方阵营的一些人采取了拉拢的策略,比如给个官做、安抚人心什么的,于是一些人大打内部矛盾,选择了投靠新老大。

《旧唐书·太宗本纪》里说,太宗即位后,通过一番人事调动,稳定了朝廷的秩序。

社会舆情与道德压力

唐朝刚建国时,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才是最要紧的,要是反对派硬要搞大规模内战,他们会落下破坏社会安定、分裂国家的骂名,会遭到道德谴责。

在儒家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里,这种道德压力让不少本来有可能出头的人都选择了沉默或者投靠。

错过了反击的机会

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京都,情况变化迅速,消息封锁严密,没有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留下足够的时间去组织有效的反击。等消息传到地方时,大局已定,再想反击早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和齐王的老部下之所以没能进行大规模反扑,既有因为李世民采取了坚决和高效的军事和政治动作,迅速掌握了主导权;

也因为核心领导层的瓦解导致内部凝聚力的崩溃,加上利益驱使下的分裂和妥协。

另外,当时的社会舆情环境和道德约束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场宫廷政变的成功平息,显示了李世民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对时局的精准掌控,为他开创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0 阅读:94

枯木沟

简介:分享每天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