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神俦还是弟子:老赵闲聊泗州大圣组合角色的识别3

乐艺会 2024-05-17 06:50:00

7、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四川江津石佛寺第4号 泗州大圣造像

僧伽与二弟子合像 ,四川江津高坪乡石佛寺南宋绍兴22年(1152年)第4号泗州大圣僧伽龛,为披帽僧形象,像胸腹前皆安放一件半圆形三脚夹轼,僧伽像左侧侍者捧瓶,右侧比丘形侍者持锡杖。僧伽像有背光。泗州大圣趺坐于悬裳方座上,下有蟠龙托座。江津石佛寺南宋石窟,摩崖造像石西侧,石龛左壁铭文:符阳处士*清绍兴壬寅夏初镌题。

旃檀君图

同理,在本造像中,僧伽风帽居中,那么其左右到底是三圣,还是两弟子呢?大致是弟子。其左侧为捧净瓶者,右为持锡杖者。

按照此前分析,如果是三圣组合,那么志公按照其重要性,理应居于僧伽之左。同时,假设其中有志公,而且是持锡杖的那位,那么其锡杖上应该悬挂曲尺、铜镜、剪刀之属。可见,本造像中持锡杖的不是志公,而是僧伽的弟子,其所执者为僧伽的锡杖。况且,假设是三圣,则应该三人都有背光,三圣既然都是圣,其区别只在位置与造像大小的区别。

同理,问题是,假设本造像是僧伽的两弟子的话,两弟子的打扮应该是沙门相。而不会出现一个沙门相,一个世俗打扮的总角丫髻童子。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大体从僧伽的胁侍的角度就可以理解统摄,作为弟子,必然光头,而作为协侍,则没有那么多的拘束。不管这种总角少年的形态是否是蓬头少年万回的一种善意的误会与变形。

同时,我们再次看到,作为胁侍弟子,再一次遵循了执瓶者披帛的规律。

8、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前 浙江温州 白象塔 僧伽像1965年浙江省温州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 白象塔第一层塔身中所出有僧伽像。白象塔北宋崇宁三年(1104)始建,政和五年(1115)建成。1965年,因塔身严重倾斜,经省政府批准被拆。拆除时文物工作者从塔中发掘出铁、铜、瓷及木制器物多种,且有大量经卷、绘画、雕塑品、石刻等北宋文物,共计出土各类文物一千余件。其一 风帽砖雕像

在塔的一层第五面有一身砖雕泗州大圣坐像,编号为184号,通高46厘米,头戴风兜,两边宝缯下垂至胸。内着三层交领襦衣,外罩通肩袈裟,右裾缠绕在左肩上。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仰莲台座上。出土时通身施朱红色彩。外涂金彩,现已大部剥落。

南山供秀图

同出的有彩绘木雕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童子像,砖雕佛、天王、比丘尼、僧伽像。据出土文物印证,该砖雕僧迦像不晚于北宋政和五年 (1115年)。其二 风帽木雕像

北宋政和五年六月(1115年)僧伽木雕像

南山供秀图

此泗州大圣坐像,两边宝缯下垂宛然可辨别,袈裟在身,施禅定印,结跏趺坐。通身施朱红。

其三 披发持瓶彩绘木雕像

白象塔二层出土。通高21.5厘米,风帽(一说长发),长及胫部,两边鬓发修剪精整,从耳前披在肩后,露出双耳。脸部丰满皙白,用墨描出弯月眉,双目微启,高鼻红唇。身穿乳白色大袖交领襦衣,披红底描金云肩,腰系帛带,腹前佩蔽膝,下垂至地,足登云头履。右手持贴金箔净水瓶,左手残,残部有一个卯眼。凝神伫立于座上。雕刻细腻,色彩鲜艳,衣褶纹饰雕刻流畅。手部采用榫卯拼接工艺。颜料底层打底较厚,颜色剥落较少。

温州博物馆资料

南山供秀图

从上述三件出土文物来看,固然都可能是僧伽造像,因为僧伽经常风帽、禅定印、以及持净瓶,但是,其中并不是没有疑点,比如,为何持净瓶的僧伽不再戴着自己的招牌风帽呢?再比如,为何同一地宫出土,为何两个风帽僧伽一个年轻,一个苍老呢?所以,仔细探究下去,也许真的存在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三件,其实加起来就是僧伽三圣,两个风帽的,是僧伽与志公,一个披发的是万回。两个风帽中,老态龙钟的是志公,年龄稍轻的是僧伽。而披发的万回,也符合披发痴呆,满面傻笑的特征。一点有趣的假设,供大家继续探索思考。遗憾的是,由于这次执瓶的角色残损了一手臂,所以我们无法去通过执瓶者披帛的规律去做甄别了。遗憾。9、南宋—元明 上海松江李塔塔基出土 僧伽铜像

李塔又名礼塔,位于上海松江李塔汇镇(今塔汇乡),为四面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相传始建于唐代。1995年12月为配合李塔维修对地宫进行了发掘清理,据简报:出土文物中佛塔2件,造像14尊,包括佛像9尊、罗汉像3尊、观音像1尊、童子像1尊。佛像9尊均为银质钣制。李塔塔基纪年的下限为明天顺元年(1457年),但出土文物涵盖前朝遗留,包括有元代玉饰件与宋元造像。在李塔所出佛教造像中有三件为显现比丘形象的罗汉造像,其中一尊为僧伽像(95SLTD9),坐像铜鎏金,通高11.0、座宽6.2、厚4.0厘米,背光直径 6.8 厘米,与束腰须弥座连为一体,造像结跏趺坐,施禅定印,头戴僧帽,是一尊比较标准的僧伽像。但此尊造型与其他佛塔所出的单尊僧伽像的造型略有不同,此尊僧伽像具有背光。此像的时代大约在13-14世纪。

李塔所出另一尊为银鎏金罗汉像(95SLTD6),通高13.7、宽6.8、厚4.0厘米。造像显现比丘形,双手持锡杖,赤足半跏趺坐,背有头光。造像与座及头光皆银片锤鍱,分作后组合完成。银片外鎏金,背部有刻铭:文俊上侍祖母/计氏二娘父曹子庄母陈/贵一娘同妻陈氏四娘弟曹文得/男曹枢陈机清曹(?)纪女玄女合家眷/等专伸以荐/亡外公仲名处士陈公往生福境洪武二十一年夏四月吉日施银匠陆原震造,从刻铭看,此像原为松江信徒曹氏携全家为其外公做荐亡法事时所特制的造像,时间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李塔地宫封藏品下限明天顺元年(1457年)相去近七十年,可见是作为前代遗留入藏地宫的。李塔所出第三尊罗汉像(95SLTD39),为一尊双手合十于胸前的铜质比丘像。这应该也是一组僧伽、万回、宝志三圣僧像。

上海市松江李塔明天顺元年塔基所出僧伽像

上海市松江李塔明天顺元年塔基出万回像

根据上海松江明代李塔地宫清理报告:

资料中说出了僧伽三圣组合,但是其中僧伽是铜鎏金,万回则是铜,志公是银鎏金,所以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笔者没有找到志公的图像,只有一张当时申城寻踪展览的时候拍摄的一张图,假设资料中所说的三圣组合的志公就是此图,那么个人觉得,这已经不大像志公,而更像是地藏了。当然,这也取决于当时供养人的观念。见下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