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杨秀清军事能力一般,西征表现很糟糕

聊聊历史 2024-03-31 20:04:18

李秀成自述中评价杨秀清:“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杨秀清头脑聪明,无师自通。李开芳则说:“东王很少打仗,西王、北王经常打仗。”曾国藩则说:“排兵布阵,很有章法,贼中有人。”

那么,杨秀清的军事能力究竟怎样?能与韩信、白起、卫青、李靖、徐达等顶级名将相比吗?笔者认为,杨秀清军事能力应该是中上水平,谈不上顶尖,因为杨秀清弱点太明显。

杨秀清最经典的战役,是第一次京师解围战。此战,“江北大营”被摧毁后,杨秀清力排众议,征调各路兵马,打垮“江南大营”,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极盛。

相对石达开而言,杨秀清确实厉害,却依然有不足,且缺点太明显。杨秀清不缺乏魄力,但作战没有主次之分,经常犯错误,导致西征陷入困境。

一连串的军事受挫,北伐覆没、东征受挫、西征陷入僵持,都是杨秀清责任。如果不是具备“天父下凡”资格,容错率高,杨秀清早就被其他诸侯取而代之了。

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南京,与清朝对峙。此时,究竟如何出兵,往哪个方向发展,摆上了议事日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正确认识自己,足够了解敌人,才能取得胜利。显然,杨秀清犯了巨大错误,在东征、北伐、西征战场同时下注,结果损失惨重。

在此,笔者主要从西征作战角度分析,杨秀清是如何葬送大好局势,一步步把太平天国带到了灾难。

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有多少兵马?答案是,精兵不足6万,总计十万左右。

金田起义,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才2万人。战斗中损失,与沿途人员加入,总数不会变化很大。

1852年,蓑衣渡之战,太平军阵亡数千,元气大伤。进入湖南后,得到天地会、矿工、渔民参加,通过两次扩军,兵马大约6万。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两湖士兵人数最多,尤其是水师,几乎都是两湖。骨干将领以及精锐,是数千从广西而来的“老兄弟”,这就是此时太平天国的家底。

林凤祥北伐带走2万,罗大纲镇守镇江,曾立昌守卫扬州,以及南京的防守,也要留下3万多兵马。如此,真正参与西征,尤其是第一阶段的西征,不足一万。

胡以晃、赖汉英是西征主帅,此前并没多少战功,经验不足,与林凤祥、李开芳不是一个档次。西征士兵,“老兄弟”两千多,其余是招募而来,总数不到一万。

后来,赖汉英在南昌受到挫折,杨秀清才派韦俊、石祥祯、林启容增援。后续西征的三位将领,都是骁勇善战,一代名将。但是,西征之前,他们都没战斗的经验,不是“老将”。

定都南京之前,真正的顶级名将,经验丰富的是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丞相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黄益芸。其中,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最显眼。

可以说,太平军面临“缺兵”的困境,但清军比较弱,弱点没有及时暴露。湘军崛起之后,西征受挫,跟缺少精兵关系很大,而归根到底是杨秀清指挥有问题。

有限的兵力,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这是顶级主帅所必备的素养,杨秀清没能做到这一点,导致西征虎头蛇尾。

1853年的太平天国,没有一座城池是“全部控制”,南京、镇江、扬州处在清军“两大营”的包围之中。除了城池,外面全部是清军,太平天国成为“包子馅”。

从双方兵力对比看,太平天国最佳策略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渐稳固所占领的根据地,增强实力。有了稳固的后方,才能提升国力,进而与清朝逐鹿天下。

所以,西征应该是集中使用兵力,在局部战场取得重大突破,完全控制所占领的地区。但是,杨秀清分散使用兵力,多个方向同时出击,弱化了太平军的攻击能力,在每个战场都打成了持久战。

例如,韦俊拿下九江、湖口、田家镇、半壁山、汉阳之后,武昌指日可下。如果韦俊拿下武昌,进而横扫两湖,西征军全部投入战斗,曾国藩湘军压根就没机会崛起,但杨秀清却改了进攻方向。

杨秀清下令韦俊退兵,停止进攻武昌,分出部分兵力去北伐庐州。胡以晃、曾天养拿下庐州,湘军鼻祖,安徽巡抚江忠源阵亡,开辟了皖北根据地。

拿下庐州,意义很大,杨秀清也没利用好。两湖比较远,可以好好经营皖北这块地方,进而夺取两淮,增援林凤祥的北伐。结果呢?杨秀清调遣曾天养西征,进入湖北作战。

曾天养离开,主帅胡以晃也调走,庐州兵力不足,自保尚且困难,谈不上开拓根据地。如此,和春率清军再次围困庐州,太平军反而陷入被动,庐州没能给太平天国带来任何好处。

庐州留下兵马,曾天养兵力不足,虽说连克湖北26座城,旋即抛弃,又被清军占据。打了一圈,清军一触即溃,却没能消灭有生力量,还浪费自己时间。

1854年3月,庐州被围困,杨秀清也不救援,他让韦俊、石祥祯、曾天养、林绍璋西征两湖。此时,杨秀清又犯了两个错误,遗患无穷。

首先,同时进攻湖北、湖南。太平军兵力不足,还要进行攻坚作战,且湖北、湖南广大地区都在清朝手中,太平军想同时拿下武昌、长沙,简直是痴人说梦。

武昌、长沙的清军,只要坚守,不退缩,太平军短期不可能拿得下。此前,杨秀清亲自围攻长沙,6万太平军全部参与战斗,打了八十多天,也是没啥进展。

如今西征兵力有限,周围清军云集,还想同时搞定武昌、长沙,除非清军自己选择放弃,否则一点机会都没有。一旦陷入消耗战,西征军的后勤是问题,压根就耗不起。

再则,韦俊、石祥祯、曾天养是名将,且得到了战场的考验。杨秀清为了限制韦昌辉家族、石达开家族的力量,居然让“新手”林绍璋当主力,其余是配角。

林绍璋的水平,连三流都谈不上。湘潭之战,林绍璋先是盲目作战,后则临危逃走,被湘军前后夹击,2万兵马仅存7人,可谓全军覆没。

后来的安庆之战,林绍璋也是临阵而逃,坑了陈玉成。如此,李秀成在自述中说林绍璋“没有什么才情”。曾国藩则说:“林绍璋为何能封王,而善战的罗大纲却不得呢?”

林绍璋封王,连曾国藩都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说,杨秀清使用林绍璋,绝对是败笔,李秀成将其视为太平天国灭亡“十大原因”的第四点。

西征没能集中使用兵力,湘军才有崛起的机会。如果杨秀清没有进攻皖北,直接让韦俊拿下武昌,然后再集中兵力打长沙。此时,湘军还没训练出来,两湖就是太平天国的土地。

知错就改,也是名将的特质,杨秀清也做不到。湘潭惨败的教训,杨秀清并没汲取,他在分兵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把西征搞砸了。

湘潭之战,曾国藩走出了靖港惨败的阴影,然后一路猛攻,拿下武昌、田家镇、半壁山,杀向湖口、九江。至此,太平天国西征第一阶段成果,几乎化为乌有。

1855年,石达开取得湖口大捷,韦俊反攻湖北,再次拿下武昌。韦俊镇守武昌之后,打死了湘军创始人罗泽南,胡林翼在汉阳差点被俘虏,湘军士气低迷。

石达开则转战江西,在樟树镇打垮曾国藩湘军主力,将其围困在南昌。此时,江西绝大多数城池,都落入太平军手里,石达开打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曾国藩陷入了绝望。

西征局势一片大好,杨秀清却非要摧毁“江南大营”,调走石达开的兵马,导致江西战场兵力不足,再一次陷入争夺之中,而太平军只能采取守势。

客观说,杨秀清摧毁“江北大营”后,不应该立刻打“江南大营”,因为条件不允许,也不是非要打不可。此时,京师粮道畅通,湘军又陷入绝望,杨秀清却没分清主次,曾国藩逃过一劫。

1856年,杨秀清搞定“两大营”,代价并不小。湖北、江西兵力不足,反而陷入困境。但是,杨秀清也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是结束两线作战,但没有抓住。

东线“两大营”,西线湘军,必须先消灭一个,如果同时开打,太平天国有限的实力,压根就无法完成任务,尤其是水师太差。那么,究竟打哪一个好呢?

东征,彻底消灭“江南大营”,夺取赋税重地,进而直接与列强联系,购买先进武器,是不错的选择。此时,英法忙于克里木战争,跟沙俄死磕,也没精力去帮助清朝,太平天国外部环境很好。

西征,消灭湘军,巩固上游,进而攻取江浙,也是一条路。可以说,无论是西征还是东征,只要方向正确,认真打下去,太平天国都能开创新局面。

杨秀清如何做呢?同时西征、东征,继续分兵。秦日纲东征,兵力不足,与张国梁在金坛、丹阳对峙,不能前进一步,东线陷入相持。

石达开西征,兵力也不够,连蒋益澧的防线都突破不了。石达开屡次出兵,但湘军坚守堡垒,加上湘军水师的绝对优势,石达开只能在洪山扎营,先保住自己的安全,没能给武昌足够的支持。

石达开、秦日纲同时陷入困境,谁都不能打开局面。究其原因,除了胡林翼、张国梁军事才华出众,杨秀清盲目自大,没能真正汲取分兵作战失败的教训,才是问题的根本。

石达开、秦日纲军团,同时东征或者西征,情况都不一样。此时,太平天国水师力量几乎是零,不足以与清军抗衡,一旦陷入持久战,胜算概率不大。

纵观太平天国西征,杨秀清用兵、用人,都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杨秀清具备“天父下凡”的资格,容错率高,可以借助“天父”维持威望,并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遗憾的是,杨秀清作战受挫后,立威方式是“天父下凡”来杖责诸侯王,激化了内部矛盾。韦昌辉、石达开本就不相信“天父”,杨秀清又如此嚣张,只能掀桌子了。

1864年,李秀成被俘虏,自述中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总计10点。与杨秀清有关的是5点:3次北伐、湘潭覆没、天京事变。除了天京事变,其余4次都是跟军事有关。

如果抛开“天父”,以正常人来指挥军事,杨秀清只能说一般。陈玉成、李秀成才是真正的名将,他们在逆境中迎战巅峰的湘军,还能取得许多胜利,并夺取了杨秀清一生都没能拿下的江浙,足以证明英王、忠王之强悍。

0 阅读:65

聊聊历史

简介:品味历史,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