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孙子兵法看待韩信,他究竟算得上是几流将领?

换种方式看历史 2024-04-16 14:52:56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大将,韩信绝对是古代战争的佼佼者,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以及垓下之战等,全部堪称为古代战争时的杰作。我们知道韩信自幼咸习兵法,对于统兵打仗相当的自信,但是韩信所读的是合兵书,史书并未记载。不过韩信的每场战役几乎都有孙子兵法的影子,孙子兵法的首篇便是祭天,有人看到计子可能立刻就会联想到36计,其实两者之间截然不同,36计完全是以奇谋巧计和阴谋诡计取胜。而孙子兵法的则是计算的计,主要是以武士计算双方的实力高低,如若可胜,在兴师出兵,方为胜算。所以此计为所有实操的基础,使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杜牧对此有过注视,于庙堂之上,先以比我之武士,计算优劣,然定胜负。

孙子对武士的定义非常明确到就是君臣和百姓的意见是否一致,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开展天和帝势,上顺天下至地利,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出手将是正确的。任用贤将,两方交战,将领的水平至关重要。就比如长平之战,秦国用计让赵国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自己换上了经验丰富的白起。还在最后的法并非国家的法制,而是军法,严明令行禁止。韩信在与刘邦的汉中队就将武士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指出了如日中天的项羽的诸多劣势。比如,只有匹夫之勇,不能放手任用将领,表面欣系手下,等到封赏之时,却又尖酸刻薄。还有放弃了关中的有利地形,监督彭城,甚至自立为王,使诸侯愤愤不平。而且项羽的军队所过之处摧残尽毁,虽为霸主,却又不得人心。所以韩信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任用贤将,论功行赏,救济百姓,收天下人心,然后攻取三秦,再向东灭楚。从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和最后结局来看,韩信的这一战略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的武士,其见事确实高远而卓绝。

再看韩信和诸葛亮二人,韩信自从统兵开始,从未败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先胜后战。比如安邑之战,魏王豹为了阻止汉军渡河,以重兵封锁黄河渡口,韩信则衡量兵力,制定取胜计划,以声东击西的战术避势积虚。结果魏王豹仓促迎战,全军覆没。此战韩信把所有船只停在渡口吸引对方,然后在上游百里之处就地取材,用木英缶制作了操作灵活的渡河工具,等等因素,显然都在韩信的计算之内,绝对是战争史中的一大创造。诸葛孔明也是本人非常敬重的人物,但是如果用武士的标准衡量,六出祁山显然没有达到太高的分数,因为蜀汉在武士当中能有几项胜过魏国,绝对可以说是冒险出战。可是诸葛亮偏偏又很谨慎,稍有不利就立刻撤兵,整备之后卷土再来,这就导致几次的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但是既无把握又很矛盾,当初又为何选择出兵?所以孙子所敬畏的不是战胜之法,而是新生后战之法。

孙武还强调了天和帝故为兵之事在于顺祥敌之意,所谓顺祥敌之意,就是因势利导的抓住敌人的意图。一旦有机可乘都要立即行动。而在瞬息万变的楚汉争霸中,韩信恰恰是位善于抓住时机的将领。比如齐帝大乱,项羽吴暇西谷,韩信瞅准时机发动陈仓之战,一举还定三秦。还有破旗之战,韩信趁着齐汉两地议河,齐国疏于戒备之机,引兵渡河,最终以少胜多,歼灭了齐军主力。孙子云,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也。就是说,掌握复杂的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作为将帅,必须在战前对地形进行详细的考察,然后熟记于心,还能巧于利用,这也是韩信在安邑之战,渭河清楚,上游百里可以渡河的原因。甚至在韩信所有战役中,考察地形以及周围的草木情况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孙子还对武士中的将做出至信人永言的人格排序,由注解这样说道,兵家之流,用之为先,能实全变十变通。而韩信作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致取胜。比如井陉之战,韩信抓住赵军的内部分歧,背水一战,一面由2000汉兵手持小旗,趁夜由偏僻的小路迂回至赵军侧翼埋伏,一面派出1万士兵渡河,然后背靠河水列兵布阵。当赵军发现汉军的背水阵时,不禁窃笑,因为汉军背靠河水,无路可退,此乃兵法大忌,认为韩信根本不懂用兵。其实韩信的用意有三,背水列阵是为了迷惑赵军,以调动赵军的轻敌情绪,其次是让士兵佯装败退,引诱赵军追击,待士兵之无退路时,也只能拼命死战,时机成熟,便可出动侧翼的2000士兵袭击赵颖。果然,赵军清出全部兵力攻击汉军的背水镇,结果被拼尽全力的一万汉军成功抑制。赵军久攻不下,只能收兵,可是还未回营就发现大营之上已经插满了汉旗,老巢轻易被战,顿时惊恐溃逃,韩信则抓住机会全力反击,一举将赵军歼灭殆尽。

韩信与此战,把兵法上的一般原则与战场上的具体情况相互结合,以致取胜,可见用兵之严谨,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用孙子兵法概括韩信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先胜后战,律谋中立,知始为用,当机立决,用兵灵活,因敌制胜。在天赋与兵家经典的结合之下,韩信堪称古代战争的艺术大师。

0 阅读:23

换种方式看历史

简介:生活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