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泽东亲自上门拜访黎锦熙,是良师更是益友

博士探百年 2024-04-22 02:26:47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回到阔别多年的北平。

来到北京没几天之后,他就收到了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汤藻贞的祝贺信。

在二人的书信往来中,毛泽东得知了自己的恩师黎锦熙正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

毛泽东回想与恩师交往的细节,十分怀念,十分感慨。他打算亲自去拜访这位快三十年没见过面的老师,这位对自己的道路与前途影响颇深的老师。

毛泽东与他的老师黎锦熙的缘分,还要追溯到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教员时,那是他们第一次相遇,黎锦熙担任毛泽东的历史老师。

求学生涯,良师相伴

黎锦熙出生于晚清的官宦家庭中,父辈们世代都在封建朝廷中做官。

因为家学的影响,黎锦熙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在15岁那一年,黎锦熙就考取了当地的秀才。当时晚清政权即将覆灭,虽然考中秀才,但是也没有多大用处,于是黎锦熙继续深造,不久之后,就以秀才资格,考上了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

在这里毕业之后,黎锦熙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教育事业。

虽然出生于封建王朝,但是黎锦熙的思想十分开放包容。他在学习期间,就意识到了原本的那套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

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急需要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来匹配当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原本的四书五经与八股文写法,将被社会淘汰。

黎锦熙在这时,受邀编写小学语文教科书。他将《西游记》选段收录进了教科书之中,不再教学生们如何写作八股文、语体文,他提出语文学科的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启发性教学与情感体验,而非将学生的思维都框在一个定式之中。

他的思想一经提出,惊到了教育界的一众人,那些保守派们认为黎锦熙这样的改动惊世骇俗,是瞎胡闹,但是一大批进步青年对于他的教育理念都十分欣赏。

1914年,黎锦熙调任到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遇到了当时还在求学的毛泽东。

毛泽东的父亲并不赞同他读师范学校,因此在毛泽东考入第一师范学校之后,父亲就断了他的生活费。虽然是公费师范生,但是日常的开销还是要靠自己勤工俭学去获得。

毛泽东一心向学,他勤工俭学来的钱除了留作必要的生活用途之外,其余的全部都用于购买书籍,在学校里常常能看到毛泽东穿着打满补丁的旧褂子,捧着书路过的样子。

毛泽东看书涉猎范围广泛,古籍、时报、哲学、历史......只要是有内容有思想的书籍,他都来者不拒。

黎锦熙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据黎锦熙的记载,有一个周末的傍晚,他在校园里走动,走着走着发现,不远处一间教室居然亮着灯。

起初黎锦熙以为,是哪位同学走的时候没关灯,但是靠近一看,发现居然是有学生在教室里读书。这位学生正是毛泽东。

黎锦熙为他的好学十分佩服,于是进到教室内,与毛泽东攀谈。毛泽东一看,居然是自己一直以来都仰慕的老师前来搭话,连忙让出一个座位,二人肩并着肩,在教室里大谈特谈政治理想与民族情怀,颇有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

毛泽东还给黎锦熙看了他在笔记本上所记录的读书心得,看到满篇认真的笔记与忧国忧民的思想内核,黎锦熙大加夸赞,对毛泽东的笔记十分欣赏。

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在国文与历史等方面成绩优异,对于学习这些内容兴趣十分浓厚,但是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偏科。

教授毛泽东数学课程的老师名叫王立庵,虽然在别的课程上,毛泽东成绩十分突出,但是在数学这一课程上,他常常是不及格的成绩。

王立庵为此多次找毛泽东谈话,说他这么聪明的学生,不会学不懂数学的,应该在这门课程上多上点心。

毛泽东当时还是迷茫和叛逆的年纪呢,他对王立庵的劝说表现出了十足的不耐烦,最后竟对老师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努力,实在是我年纪大了,学不进去啊。”

毛泽东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就是因为他当时只想做救国之事,而他并不认为数学之类的课程会对自己当下做的 事情有什么裨益。

当时毛泽东一学期的选修课程多达三十几门,对于其中好多门课程,毛泽东都是本着能放弃就放弃的态度,一度十分消极。

黎锦熙在得知此事后,拉着毛泽东谈心,试图要扭转毛泽东的这个想法。

作为新型思想教育的推广者,黎锦熙主张的是“通为专之基,新为旧之基”。

这句话怎么讲呢?如果想要专注研究某一个朝代,那么至少要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流程,往前数往后数有哪些朝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要知道。研究不是一项独立的活,如果不以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很容易会陷入到认知误区中,无法进步。

黎锦熙对着毛泽东讲了这样一番道理,要毛泽东应该趁着年轻,还能接受大量知识的时候,多接触一点自己没有涉猎过的领域。

在黎锦熙的循循善诱之下,毛泽东一下子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毛泽东本来就是个爱读书的人,在这之后,毛泽东不仅读他所喜欢的古籍,还去了解了修辞学、方志学、佛学等等众多领域的内容。

这次谈话让毛泽东对于学习路上的迷茫都一扫而空,他还主动找到了王立庵老师,去将之前拉下的数学知识都补了回来。

毛泽东在毕业之后,与黎锦熙也一直有着书信方面的往来,他们之间无话不谈,不仅是师生情,更是朋友情与同志情。

亦师亦友,互相挂念

黎锦熙将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早年在湖南师范任教时,他就尝试编写新教材,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毛泽东对于他的工作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帮老师抄写资料。

在帮老师抄写资料的过程中,黎锦熙发现了毛泽东写得一手好字,于是也常常勉励他,在书法方面,也应该多加注意,常常精进。

此后,黎锦熙专门送了毛泽东一块他的父亲黎松庵所刻的印章,印章上是一句话“独有春风知此意”,以此来勉励毛泽东,希望他能在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黎松庵在晚清覆灭后,终身以书画刻印为乐,并且,他还是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篆刻老师。毛泽东在得到这枚印章后,爱不释手。后来毛泽东在写诗作文时,常常用到此印章,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这枚印章一直被他随身携带着,足见珍视。

毛泽东在与黎锦熙的书信中经常谈论到时下的政事,常常说起当时的政局,多腐败。黎锦熙因为有本事,常常被政治势力所拉拢,毛泽东在信中就常常对老师说,一定要互相勉励,明辨是非,千万不能被错误的信息蒙混过去。

当时有传言说黎锦熙在北京,当了袁世凯的下属,在为北洋政府卖命,毛泽东一时心急,就写了一封信,信中谴责了黎锦熙这种做法,让他不要被蒙蔽了双眼,不要轻易为奸人所用。

但是这确实是毛泽东误会了,当时的传言有误,等到毛泽东知道此事为谣传之后,他又连忙写去信向黎锦熙道歉,表达一番歉意之后,又说起了运动的重要性。

他跟黎锦熙提议,一定要加强体质,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毛泽东自己就一直坚持着这运动这件事情。毛泽东一生都喜欢在江河中游泳,在冬天他都能在长江里遨游,身体好确实能为革命帮上大忙,不然一个个熬夜战斗的夜晚,根本坚持不下来。

单看毛泽东向黎锦熙寄去的信件内容,就能发现,毛泽东对这位老师的敬佩与依赖,虽然黎锦熙是老师,但是只比毛泽东大了三岁,他们之间无话不谈,从政治到理想到生活,随便什么都能聊得下去。

1920年的年夜饭,毛泽东是在老师黎锦熙的家里吃的。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中,他们谈革命理想,谈教育改革,谈马克思,谈共产主义。几乎是将自己与对方的理想全部都聊了一遍,之后毛泽东就从北京,去到了长沙,自此开始了他的革命征途。此后的二十多三十年间,毛泽东与老师再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再回到过北平。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打听到黎锦熙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阔别三十年的二人,终于要再次相见。三十年前,他们都还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三十年后再次相见,俩人都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说一声顶峰相见,应该也不为过。

第三部分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6月17日时,一辆汽车缓缓驶来,停在了北师大的教师宿舍门外。

车上下来的人,正是毛泽东。他在得知了黎锦熙如今还住在此处时,就动了要来拜访老师的念头,而黎锦熙知道毛主席要来拜访,也早早就出了宿舍,一看到毛泽东下车,他就迎了过来。

毛泽东动情地喊了一声“黎老师”,二人见面互相打着招呼,手紧紧交握在一起:“黎老师,好多年没见了!”

黎锦熙看着毛泽东,连连点头示意,面上是掩不住的笑意。当年的学生如今做出了这么大的 成就,作为老师的他未免欣慰。

寒暄几句之后,毛泽东就提出了,要请大家吃饭:“当年拮据,都是黎老师请我吃的,如今我能请得起了,咱们就一起出去吃,吃顿好的!”

除了黎锦熙和汤藻贞外,毛泽东还请上了北师大的教授们,共同入座。

毛泽东将黎锦熙推上主坐,黎锦熙推辞再三之后,推辞不过,才落座在此。

席间,黎锦熙提起了九三学社,当时参加宴席的教授,基本上都是九三学社的骨干成员。

九三学社是黎锦熙与许德珩等人在1945年时,为了配合呼应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号召,而成立的学社。九三学社成立之后,一直都配合中国共产党,开展反蒋反内战的斗争。

九三学社成立之后,一直都以高级知识分子为目标,尽可能地吸收这些人,反对蒋介石,拥护共产党的爱民路线。

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建设的作用自是不用说,在当年,蒋介石溃败撤往台湾之前还特意给黎锦熙寄去了一张机票,希望黎锦熙也能去到台湾,被黎锦熙严词拒绝了。

在吃饭谈话时,黎锦熙就说,九三学社已经完成了他的呃历史使命,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那么这个学社也就可以解散了。

毛泽东却说,九三学社在内战时期,为共产党帮了不少大忙,况且,这样一个文人云集的组织,能为新中国带来很大的贡献呢,毛泽东恳求大家,继续组建在一起,不要解散,积极参政议政,一起来建设新中国。

在这次见面之后,毛泽东也多次接黎锦熙来到中南海,与他畅谈叙旧,二人的情谊延伸了半个世纪之久。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一代伟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黎锦熙悲痛之余,为毛泽东写下一篇文章《峥嵘岁月中的伟大革命实践——回忆建党前夕毛主席在北京的部分革命活动》为后世研究毛主席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书面材料。

在发表完文章没多久之后,黎锦熙也因病去世了。

一生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的黎锦熙先生,为我们国家教育体系现代化的推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影响到了毛泽东,也影响到了千千万万的国人。并且,他还推行普通话,推行注意字母,给我国早期的扫盲行动提供了巨大便利。

黎锦熙去世前,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藏书,都上交给了国家,与毛主席来往的书信,也都上交给了博物馆。他与毛主席的友谊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更是让后来人们受益无数。

0 阅读:19

博士探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