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袖里乾坤:揭秘古代服饰的隐藏空间

石聊古事 2024-04-03 20:19:09

哆啦A梦,这个看起来憨态可掬的蓝胖子,究竟是怎么云淡风轻的从口袋中掏出一些危险物品?1,000多集以来,该掏出来不该掏出来的家伙事,被哆啦A梦掏了个遍。四次元口袋,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最令人眼馋的宝贝。但远在另一个次元之外,在一个叫做古装剧的宇宙之中,哆啦A梦的口袋却成了人手一个的一般宝贝。这些穿着宽大袖子的古人,不仅能从其中掏出银两、钱票、酒壶、珠宝,就连暗算用的40斤铁锥也不在话下。但古装剧毕竟不是二次元,想拿出来就真的要先放进去。那么,古人的袖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里面是否真的能装东西?装的东西又是怎样没有掉出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袖里乾坤。

虽然古代服装向来不关注外置口袋这件事,但对袖子却一直给予了格外的目光。先秦时期,《周礼》对天下各种礼仪进行了统一且细致的划分,从社交礼节、政治礼节一直覆盖到了日常或仪式用的服装。不仅在颜色、图案、用料上加以规定,服装的细节设计也必须贴合礼仪。但在先秦时期,由于割据与百家争鸣的缘故,衣物包括衣袖依然处于幼年的发展期。此时大多数衣袖还以直袖筒为主,直到秦汉以后,衣袖的形制才开始慢慢得到固定。但不管在什么时代,对衣袖的关注都要从美观性和实用性这两个方面同时给予关注。由于服饰种类的繁多,衣袖的样式必须要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与服饰本身的外观相贴合。而这些传统衣袖最大的特点,是大多都以平袖和长袖的形式出现。不管是平放于平面,还是展开并悬挂于半空,衣服与衣袖都呈现着平面状态。而当人穿着这些衣物时,衣袖反而会随着手臂的运动呈现更加立体曲线的状态,美观性也大大增强。

秦汉以后,各种衣袖慢慢成型。其中,男性多以大袖为主,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垂胡袖和琵琶袖。这种袖乍一看上去袖口很大,但实际上大的只是袖身。在这类衣袖中,大部分的袖身都是被缝死的,袖口部分很小,但已经足够穿着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袖型虽然相似,但不管是细部的造型与弧线存在差别,所属的服装样式上也是不同的。

魏晋南北朝时衣袖进一步发展,但此时的风潮已经向大一路狂奔。由于此时袍衫不再有祛,贵族与百姓们都开始以大袖为美。唐代时,衣袖迎来了真正的成熟期。盛世之下,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重要起来。由于过于追求衣袖的宽大,导致唐文宗曾下令衣袖一律不得超过三尺,由此可见一般。但既然是衣袖的成熟期,就说明有形形色色的衣袖在唐朝出现。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名叫半臂,这是一种半袖的短衫,由短襦​演变而来,但不能够单独穿用,必须套在其他衣物的外侧。

唐朝以后,由于宋朝连年战乱,加上元朝的少数民族统治,在历经明朝对于袖宽的严格规定,衣袖的形制慢慢进入了衰退期。由此一直来到了清朝。而正是在这个一切都即将结束,又一切都即将开始的年代,生活在中原的老百姓们才第一次普遍的认识到一个问题:原来衣服外侧是可以装口袋的。

关于古代中国的服饰究竟有没有口袋?这个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没有。不管是考古发现的种种文物,还是如今各路商家或考据或创新而来的现代汉服,都无法在服装外侧找到任何形似口袋的部分。但古人毕竟也是人,是人就要外出,外出就多少要带些东西在身上。那么这些东西放在哪里呢?当然也是口袋,只不过这口袋被缝在了袖子内侧,在外面是看不到的。

虽说古人将口袋缝在了袖子里,但缝进哪些袖子、缝在什么位置,都是有所考量、有所规定的。对古人来说,注重美观且袖身宽大的广袖,就没有缝制袖子的必要。这些服饰的美观性和仪式性实际上要大于它的日常功用。一般来说,会缝进袖子的,多为琵琶袖、垂胡袖这样的衣袖。这类衣袖一方面需要设计出实用功能,一方面受益于其形制,也十分适合纳物。如我们之前所说,这类袖子的袖身都是缝死的,只留有袖口一小部分。这便十分有利于纳物,既可以保证内置的口袋不会影响袖子本身的美观,缝死的袖身也保证了口袋中容纳的物品不会很容易掉出。

不仅袖袋本身依托的衣袖类型有所考究,其缝制的位置和方法也非常特殊。首先,这种袖袋不可以、也不能够让其开口方向与袖口方向一致,这样做根本没法容纳任何物品。因此,任何袖袋的方向与袖口方向都是相反的。其二,袖袋缝制的位置也并非浅浅置于袖子前端。由于手臂的自然垂落和其他运动,这样缝制袖袋同样很容易导致其内部存放的物品因为晃动而掉落,而且也不美观。所以,袖袋都是缝制在小臂肘后的部分。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可以放弃那个轻掏衣袖拿出银票万两的梦了。如果真的在袖袋里装了银票万两,那取出时的动作也绝对不会雅观。为了保证安全性,这些袖袋都被缝制得很深。既然说到了袖袋的缝制位置,那我们便不得不说到世界上最早的口袋书。口袋书是一种为了便捷阅读、存放而发明的装订类型。但如果我们将口袋书的定义稍放宽松一些,带着一些不无幽默的眼光去理解,那么《肘后备急方》这本成书于东晋的医学著作,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袋书之一。

《肘后备急方》中提供了大量关于急性病、慢性病的急救方法、处理手段、治疗方式与药方。而其书名中的“肘后”二字,意为可以便携于肘后的袖袋之中,随时取用,取其便携且方便之意。而这类工具书的名字自然要尽量通俗,且贴合人们的生活习惯。由此我们也能窥见,袖袋这种纳物装置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但虽说能够纳物,袖袋也毕竟只有那么大,能纳的东西也毕竟有限。至少古人并不会如我们在影视剧中所见一样,将大把银元宝藏于袖中。这种袖袋只有袋口被固定于袖身上,袋底则是完全不固定的。所以,袖袋整体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牢靠。因此类似于元宝之类的重物,古人自然会用荷包与包袱收纳。

另一方面,就像我们不会随身带着大几万出门一样,古人也很难遇到需要几个元宝、几个元宝砸钱的消费场合,自然也不会在日常出行时怀揣如此巨款。而对那些达官贵人的家人来说,生就显赫荣耀的他们别说单独外出,就连上厕所提衣服都有专人陪同。外出携带行李包裹、提购物袋、拿钱的自然也是他们。既然有了一群专人陪侍,那么这些贵族老爷们自然也不用考虑服装的实用性,而可以单纯就美观来考虑自己的服饰。

除去衣袖与人力以外,古人身上能够纳物的部分还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便是那堪比四次元口袋的怀中。在古人常穿的服饰中,通常都以腰封隔绝上下半身,而不管是中衣、衣裳还是深衣,大多都以交领右衽为主。这样衣襟与衣襟、衣襟与腰封之间就拥有了一个密闭的空间,而这个密闭的空间则正好可以用来放置一些细小的物品。由于太过贴近皮肤,这些物品不能太过坚硬锐利,因此这个怀中所揣的物品通常都是一些细软和摩擦力较大的小物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接受了西式的服装设计,并将其应用于中式的服装中。窄袖逐渐取代了宽大且不利于行动的衣袖,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随着大袖一同陪伴我们数千年的袖袋也慢慢成为了历史的云烟,但在诸多歌舞表演以及影视剧之中,这些或精美或朴实的设计依然能够叩响过去关于美的大门。

0 阅读:10

石聊古事

简介: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