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袭击了好多秦兵,成功地打败了秦军,
不过后来跟刘邦大战的时候,他有点惨败,身边的人都快都死光了,最后来到乌江。
乌江的亭长,为了保住项羽的命,就想让他赶紧过江去江东,然后再重新组织队伍和刘邦对抗。
可是项羽觉得脑子里想了想,觉得自己没脸回到江东,又不想做敌人的俘虏,于是就抹脖子自杀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一个非常擅长游泳的项羽又能游到江东,为什么不去那里避难而是要选择死呢?
记得那时候秦始皇挂掉了,秦二世当皇帝,有点儿笨,没什么能力。
政治上乱七八糟,赵高之类的人把持大权,百姓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大家受不了这个压抑的环境,都开始反抗起来。
当时一个叫陈胜、吴广的人大胆地带头造反,很快就在各个地方引发了响应,起义大军越来越多。在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也是项羽的成名作——巨鹿之战之后,秦国的统治大厦彻底倒塌了,很快也就玩完了。
那次巨鹿之战是项羽带着几万楚国大军,以少胜多的一场战斗。他们勇敢地向秦军发起进攻,并且还取得了胜利。
项羽在这次讨伐秦国的过程中成为了领头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然了,虽然项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很给力,但由于刘邦先赢得了咸阳,所以接下来就变成两个人相互争斗了。
打完那次大战之后,刘邦和项羽的军队都休整了一段时间,接着又开始开战。但遗憾的是,双方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刘邦那边一直养精蓄锐,手上有好几万军队。
项羽呢,虽然打赢了那场战斗,但还是受了重伤,剩下的人也不是很多,粮食更是匮乏,几乎就要面临所有困难。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项羽这边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最后还是成功地突围出去,和少量骑兵逃走了。
另一方面,刘邦接连追赶着项羽,项羽这帮人马不停蹄地跑着。
最后,他们来到了乌江边,乌江亭长早早就备好了一艘小船,还劝项羽赶快渡江南下,然后再回到江东重新召集士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但根据《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话来看: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
大概意思是:“天要亡我,我何必硬撑下去呢!我带八千江东儿郎洗涤江山,江东却无一人生还,即便江东父老有颗宽容之心,继续奉我为王,我何以面对他们!别人不言语,我内心的罪恶感如何消除......”
项羽最终还是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他认为自己对不起那些死去的江东将士和家乡人民,无脸再踏入江东地界。他觉得让敌人占领江东,只会给自己的亲人朋友招致更大的灾难。相反,如果最后战死,至少可以保护江东地区不受战争荼毒,那么也就避免了更多的痛苦和伤害。
就这样,项羽决定孤注一掷,抵抗到底。他组织起仅剩的不足八百名武士,拼尽全力与汉军交锋,最终亲手斩杀敌军数十人,最后英勇赴死。
听说这件事后,你们是否也感到惊讶,其实呢,说起项羽选择不渡江而自刎的原因,其实不止是因为他觉得愧疚,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这些表面上的东西。
这次他输给了刘邦,主要还是因为个人性格有不少弱点,比如总是优柔寡断啊,还有容易固执己见等等,这些不好之处在竞争中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另外,自尊心太强也是个大问题。最后一点了,他也有点对虞姬的思念,害怕见到她后心灵更加难以承受,所以提前结束生命可能是最好的解脱。
要说项羽这哥们儿,要是真怕死,那他早就躲回江东老家,找谁也找不到那种,等过段时间东边局势稳定下来再来搞事情;甚至直接撂挑子,当个普通老百姓,别打仗别冒险,就那么混日子。
可是你看他,宁愿放弃生存的可能,选择毫无悬念的死亡。他说自己没脸回去见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到底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败得太丢人了。
不过临死之前,他还在嘴硬,说是老天爷要他灭亡,其实根本不是他指挥有问题。他就喊着:“天要亡我。”
死到临头的说辞竟然还这么理直气壮。
不管怎么说吧,项羽愿意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输了。
虽然他觉得没脸回家乡,但总比欠债不还来个自杀谢罪好吧......
至少他心里还有点儿良心,觉得自己应该像个小人一样活着。
他死前不舍得虞姬和乌雉,这种细微的人性情感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其实也是个有感情的人,只是他不想表露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