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王朝为什么“讨厌”冬天打仗?

历史小贼喵 2023-12-28 17:01:08

中国古代有句话说:“六腊不交兵”。

说的就是严寒酷暑时节,不宜打仗。

而北方游牧民族,却常常选择秋冬入侵中原王朝。

因为这个时候,游牧民族的小羊羔已经长大,

中原王朝也储备了相对丰富的“过冬”食物。

所以常常不得不在冬天开战。

当然也有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会通过冬季发动北伐,以达到奇袭的目的。

但冬天开战,困难太多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军队保暖和后勤运输困难。

后勤运输在王朝国力强盛时,或许还有能力和办法解决。

只是保暖这个问题却是一直难以解决的。

《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北伐匈奴,中了匈奴的诱敌之计,“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三国志·魏书·卢玄传》中有段记载:“诸军相寻奔遁,遇大寒雪,军人冻死及落手足者三分而二”。

也就是说仗还没打,因为天寒地冻的原因,就能造成部队冻死冻伤等非战斗性减员,

战力及士气大幅度降低,这样如何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更何况如晁错在《言兵事疏》中说,

匈奴人“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北方游牧民族防寒的装备,如皮草之类的也更多,并且他们忍饥耐寒的程度也更高。

两相比较下,冬季作战对中原王朝而言是相对不利的。

在明代以前,中原王朝当时主要衣物也是以丝麻为主。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朝廷一直都在征收丝帛之类的实物。

到了元代,黄道婆传播和改进的纺织技术,

再加上明初朱元璋大范围强制推广种植棉花,

使得棉花成了主要的纺织原料,明清时期军用御寒衣服得到升级,

使得明朝王朝的实际统治范围不断向北扩大。

即便保暖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但寒冷的冬天仍然会给战争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或者难题,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导致战局的重大变化。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0 阅读:109
评论列表
  • 2023-12-30 20:54

    因为冷

历史小贼喵

简介:历史能啃一点是一点